2022年, 第3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韩梅, 余泽宇, 张佳坤, 魏佳俐, 梁士兵, 刘建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65-8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试验报告是临床试验完成后将试验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呈现给公众的文件,也是最终研究成果评价与鉴定的主体,为了提高报告质量,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于1995年应运而生。本文从临床试验报告规范制定的背景及发展入手,介绍了临床试验报告规范的现状,总结了当前CONSORT声明的40个扩展声明。通过系统分析CONSORT声明发表近30年来关于临床研究报告质量评价的文献,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国内临床试验在报告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临床研究者实施和报告高质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 临床论著
  • 祁昌杰, 王兰香, 李卫红, 周瑾, 陈洁琼, 赵红玉, 李念, 王麟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70-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与分析自拟解毒散瘀软坚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CHB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解毒散瘀软坚方联合恩替卡韦)与恩替卡韦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乙型肝炎病毒裁量(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白介素17(IL-17)及白介素23(IL-23)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4%,高于恩替卡韦组的88.7%(P<0.05)。两组患者HBV DNA、ALT、AST、HA、LN、PC-Ⅲ、Ⅳ-C、CXCL13、IL-17及IL-23值都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明显低于恩替卡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13、IL-17、IL-23表达量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间呈正相关(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3年,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2%,低于恩替卡韦组的12.9%(P<0.05)。结论:自拟解毒散瘀软坚汤剂联合恩替卡韦在CHB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抑制HBV DNA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示该治疗方案能够明显降低CHB患者炎症反应,可能通过降低CXCL13表达提高抗HBV病毒治疗的有效性。
  • 临床研究
  • 李纯坚, 许茂, 黄金模妮, 罗金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75-8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胆湿热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肝脏生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肝纤维化指数(FIB-4)的影响。方法:应用分层随机化临床试验方法和1∶1试验原则,将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2例PBC患者分为2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硫唑嘌呤,观察组患者给予硫唑嘌呤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脏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GF-β1、APRI、FIB-4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身目俱黄、恶心呕吐、口干而苦、厌食与乏力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DBil、AST、GGT与ALP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gG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GF-β1、APRI、FIB-4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1/45),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C肝胆湿热证患者应用硫唑嘌呤、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TGF-β1、APRI、FIB-4水平,进而延缓疾病进展,在改善免疫功能、肝功能及抑制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 刘乐鑫, 王静滨, 黄国欣, 池晓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79-8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与肝脏硬度值(LSM)及门静脉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94例,失代偿期54例,观察其舌下络脉情况,用FibroScan仪及B超分别测出LSM值和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分析舌下络脉参数与LSM值及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的相关性。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不同分期、不同舌下络脉分级LSM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脉高压组患者舌下络脉总积分高于门脉压正常组(P<0.01);舌下络脉总积分与LSM值、门静脉主干内径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代偿期还是失代偿,舌下络脉总积分与LSM值的相关性均大于与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关系。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与LSM值和门静脉主干内径值相关,分级越高,LSM值和门静脉主干内径值均增加。在监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发展过程中,结合舌下络脉的观察可更好地对病情做出判断及评估。
  • 孟庆志, 张月华, 王海舰, 郑艳龙, 李建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82-8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联合PPI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血凝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门静脉压力、血红蛋白(Hb)、UGIB危急程度[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GBS)]、氧化应激指标和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治疗结束30 min后,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指标[肝静脉楔压(WHVP)、游离肝静脉压(FHVP)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Hb水平相对保持稳定,两组患者的GB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血管活性因子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肾素(PR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 vs 79.17%(P<0.05),且观察组患者所需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7 d内,观察组再出血的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联合PPI用于肝硬化合并UGIB患者止血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氧化应激损害,调控血管活性因子分泌,值得临床推广。
  • 居伟, 周文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88-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分阶段中药内服外治法配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HIFU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分阶段中药内服外治,即在HIFU治疗前采用泻浊护肝益气方灌肠液保留灌肠,在HIFU治疗后采用西黄胶囊口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淋巴细胞亚群(CD4+)、总胆红素(TBil)变化;并记录HIFU前的灌肠次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各类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区不适、恶心呕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优于对照组患者(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CD4+、TBil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 05),试验组患者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灌肠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肠道并发症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HIFU配合分阶段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PHC患者,可以减少灌肠次数,保护胃肠正气,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夏楠楠, 陈忠锋, 任智娟, 张露月, 张伟峰, 刘伟丽, 张俊芳, 耿晓曼, 杨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92-8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应答率及免疫指标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AIH-PBC)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UDCA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环醇联合UDC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后指标的应答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AST、GGT、ALT、AL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应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gG、IgA、IgM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联合UDCA治疗Ⅰ型AIH-PBC可改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提高生化指标应答率,同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高。
  • 张昕, 刘丹阳, 赵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95-8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伴肝性脑病(HE)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HE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腹部超声、临床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伴HE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收集的99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34例伴有HE纳入观察组,其余65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死亡率23.53%,是对照组患者死亡率(4.62%)的5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TBIL、总蛋白、PT、PTA、治疗方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b=0.011, or=1.011)、PTA(b=-0.03, or=0.970)、总蛋白(b=0.081, or=1.084)、治疗方式(b=1.003, or=2.725)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合并HE具有显著相关性。内科保守治疗HE发病率17.77%,TIPS治疗 33.33%,内镜下止血治疗50%。结论:本次研究观察到HE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4.34%,死亡率23.53%。其总蛋白含量越高、AST越高及PTA越低越容易合并HE。在治疗方式中提示内镜下止血治疗更容易合并HE。
  • 实验研究
  • 李湘波, 田睿, 贺小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899-9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钠对HepG2肝癌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低、中、高浓度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20、40、60 μmol/L七叶皂苷钠,采用细胞缓慢聚集实验观察七叶皂苷钠对悬浮细胞缓慢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分离试验观察七叶皂苷钠对细胞分离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七叶皂苷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七叶皂苷钠对HepG2细胞内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细胞聚集团块体积小,数量多且疏松,随着七叶皂苷钠浓度的升高,细胞团块的体积有所增大,数量减少但致密度增加。低浓度实验组细胞团数为24.19±2.94,中浓度实验组细胞团数为13.93±3.18,高浓度实验组细胞团数为2.14±1.01,均低于对照组的细胞团数(64.28±6.83,P<0.05),且高浓度实验组细胞团数低于中浓度实验组(P<0.05),中浓度实验组的细胞团数低于低浓度实验组的细胞团数(P<0.05)。相对于对照组,随着七叶皂苷钠浓度的升高,HepG2的细胞聚集能力升高,应用1 mmol/L CaCl2的胰酶处理细胞后,形成团块体积较大(P<0.05),且团块体积大小与药物含量成正比。细胞间粘附能力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强,随药物浓度升高,NTC/NTE降低(P<0.05),低浓度实验组NTC/NTE为0.50±0.06,中浓度实验组NTC/NTE为0.35±0.03,高浓度实验组NTC/NTE为0.16±0.04,均小于对照组NTC/NTE(0.90±0.09,P<0.05)。随着药物浓度升高,HepG2细胞迁移能力受限,各浓度实验组细胞划痕宽度均宽于对照组,且药物浓度越高,划痕宽度越大(P<0.05)。对照组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低于各浓度实验组,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增高(P<0.05)。结论:细胞实验显示七叶皂苷钠能够增强HepG2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细胞迁移能力,能够降低肝癌扩散转移风险,且随着七叶皂苷钠剂量的升高,其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效果逐步增强。
  • 谭颖, 许琪华, 邵宝平, 谭行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03-9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唐草片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NF-κB P65/IκB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联合猪血清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72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12 mg/kg)、唐草片高中低剂量组(2,1,0.5 g/kg)。造摸第5周后,秋水仙碱组大鼠和唐草片组大鼠以体重按照剂量灌胃相应的药物,正常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灌胃同等容积的纯净水,持续8周后处死,取血和肝脏,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组织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 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肝纤维化,肝板结构排列紊乱,肝组织α-SMA,AST、ALT、HA、LN、PCⅢ、Ⅳ-C、TNF-α、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唐草片组大鼠及秋水仙碱组大鼠可降低AST、ALT、HA、LN、PCⅢ、Ⅳ-C、TNF-α、IL-6的水平(P<0.05, P<0.01),肝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同时可抑制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促进IκBα蛋白的表达。结论:唐草片对CCl4联合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 P65/IκBα信号通路有关。
  • 司海龙, 张洁, 马一鸣, 马仰仰, 肖海娟, 方瑜, 王惠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07-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培元抗癌汤通过调节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抑制H22肝癌细胞增殖、诱导H22肝癌细胞凋亡,以及对CAFs细胞MMP-2、MMP-9及CXCL1、CXCL2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原代CAFs细胞分离、培养并鉴定,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药物干预后收集CAFs细胞培养上清,并加入对数生长期的H22细胞中培养24 h。CCK8法检测H22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学检测H22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CAFs细胞上清中CXCL1、CXCL2水平,PCR检测CAFs细胞中MMP-2、MMP-9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Fs细胞中 MMP-2、MMP-9蛋白质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H2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CAFs细胞上清中CXCL1、 CXCL2含量减少,中药组CAFs细胞MMP-2、MMP-9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元抗癌汤在体外能抑制H22细胞肝癌细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调节肿瘤微环境中CAFs,抑制MMP-2、MMP-9与CXCL1、CXCL2,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发展。
  • 循证医学
  • 来杰锋, 傅克模, 施维群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12-9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施维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其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促进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维群教授门诊就诊的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264张中药处方,并将处方信息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TCMISS中“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通过频次统计方法、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所选病案数据客观化表现出来,并结合施教授相关学术思想及理论,总结其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64张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100次属于高频次药物,共有12味药,分别是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枳壳、薏苡仁、黄芪、当归、白花蛇舌草、砂仁、牡丹皮、大腹皮等。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别设置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0.8,得到常用药物组合共18条。结论:施维群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独具特色,其“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临床上多用益气健脾、行气利水、活血化瘀之品,其组方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枳壳、薏苡仁、黄芪、当归、白花蛇舌草。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推广、临床医师经验的总结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郑佳连, 卢秉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16-9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卢秉久教授针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辨治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采集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析聚类分析等高级别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卢秉久教授治疗PBC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结果:纳入100例病例,共筛选出有效方剂100条,使用132种药物,累计频次为1 169次。使用频次高于30的中药有22味。药性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凉性、平性、寒性、热性;药味依次为甘味、辛味、咸味、酸味、苦味、涩味;归经主要入脾、肝、胆经,其次为胃、肺、肾、膀胱经。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核心药组共15组,18组可以用于新处方聚类的药物组合及新处方9首。结论:卢秉久教授治疗PBC主要以祛湿为主,围绕祛湿,可采取健脾渗湿、活血祛湿、温阳化湿、解表散湿、行气祛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方法。为进一步总结卢秉久教授对于PBC治疗经验及探寻新药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 临床检验
  • 彭美蓉, 伍丽, 薛芳芳, 刘恒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20-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聚糖(Gpc3)对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断及术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PHC的193例患者为PHC组,将1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纳入CHB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198例为对照组,分析3组人群Hsp90α、AFP及Gpc3水平,探讨以上指标在PHC中的诊断价值,并随访记录PHC组患者术后Hsp90α、AFP及Gpc3水平,分析其在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HC组患者血清Hsp90α、AFP及Gpc3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HB,均高于对照组人群(P<0.05);Hsp90α、AFP及Gpc3在早期肝癌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较单项指标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治疗后PHC患者Hsp90α、AFP及Gpc3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Hsp90α、AFP及Gpc3与PHC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Hsp90α、AFP及Gpc3可有效提高PHC诊断率,特异性较高,监测以上指标在血清中的变化情况可反应临床疗效,在PHC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王金波, 李海英, 田华, 王顺, 胡晓春, 孙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24-9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水平联合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9例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研究组患者均接受跟踪随访,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研究组患者进行TACE疗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对比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人群、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与HCC患者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CC患者TACE治疗无效率为26.90%,无效组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均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显示肿瘤Ⅲ~Ⅳ期、Child-Pugh分级B级、肿瘤最大直径≥5 cm、低分化程度、血管侵犯与高水平的血清CA199、AFP-L3、PIVKA-Ⅱ均为是HCC患者TACE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5.458、5.181、5.328、5.392、4.933、5.686、5.496、5.836,P<0.05);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联合预测HCC患者TACE治疗无效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7.44%和0.973,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评价(P<0.01),其特异度(87.74%)与单一指标评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患者血清CA199、AFP-L3、PIVKA-Ⅱ水平均较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HCC患者TACE治疗无效率为26.90%,高水平CA199、AFP-L3、PIVKA-Ⅱ均是HCC患者TACE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且均对HCC患者TACE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以三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 影像学诊断
  • 陈孟艳, 栗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29-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良性患者80例(良性组),恶性患者80例(恶性组),所有患者先进行1.5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随后进行多b值DWI扫描,当b=600、800、1 000、2 000 s/mm2时,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号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不同b值DWI在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b=600、800、1 000 s/mm2时,两组患者DWI信号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2 000 s/mm2时,两组患者DWI信号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600、800、1 000、2 000 s/mm2时,恶性组患者ADC值均明显低于良性组(P<0.01);b=2 000 s/mm2时ADC值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UC明显高于b=600、800、1 000 s/mm2时(P<0.05),b=1 000 s/mm2时ADC值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UC明显高于b=600、800 s/mm2时(P<0.05)。结论:b=2 000 s/mm2时,DWI可更好地显示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信号变化,ADC值对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
  • 任健, 蒋开平, 胡洪涛, 李建鸿, 莫小艾, 黄凯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3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瞬时弹性超声成像(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LSM)、脾脏硬度(SSM)联合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行胃镜检查并确诊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53例)、中度组(80例)和重度组(57例);根据出血状况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130例)和有出血组(60例)。采用Fibroscan检测LSM、SS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计算APRI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LSM、SSM、APRI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患者LSM、SSM、APRI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患者LSM、SSM、APRI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出血组患者血钾、LSM、SSM、APRI水平高于无出血组,血钠水平低于无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M、SSM、APRI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出血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57、0.841,截断值分别为27.230 kPa、61.080 kPa、2.744,特异性分别为70.0%、83.8%、86.2%,敏感度分别为65.0%、58.3%、68.3%;联合预测的AUC为0.928,特异性为86.2%,敏感度为86.7%。结论:Fibroscan检测LSM、SSM联合APRI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一定筛查和预警作用。
  • 老中医心法
  • 张苗苗, 刘永刚, 李京涛, 魏海梁, 闫曙光, 席奇, 常占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36-9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解宇晴, 闫凤娜, 于莉华, 王欣慧, 李卫红, 杨志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39-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正祥, 孙建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42-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罗宇, 孙学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44-9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侠, 王少博, 扈晓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46-9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卓娜, 董慧琴, 韩鄂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48-9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俞嫣青, 聂红明, 汪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50-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虹, 晁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53-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家姝, 喻晓, 邢练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0): 957-9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