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8
  

  • 全选
    |
    师说
  • 马素平, 刘光伟, 张丽慧, 刘晓彦, 刘江凯, 梁浩卫, 张晓瑞, 李艳敏, 刘素彤, 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61-963,9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文霞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五、七批名老中医指导老师。在中医药防治肝胆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非酒精性脂肪肝已跃居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对患者健康造成多种危害。赵文霞教授提出在该病诊疗中应遵循“辨发病原因、辨病机阶段、辨在气在血、辨证候特征”的“四辨”原则,实施“分因、分期、分类、分型”的“四分”论治,不断完善本病的中医精准治疗。
  • 专题约稿
  • 刘晓彦, 马素平, 张丽慧, 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64-9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文霞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五、七批名老中医指导老师。在中医药防治肝胆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非酒精性脂肪肝已跃居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对患者健康造成多种危害。赵文霞教授提出在该病诊疗中应遵循“辨发病原因、辨病机阶段、辨在气在血、辨证候特征”的“四辨”原则,实施“分因、分期、分类、分型”的“四分”论治,不断完善本病的中医精准治疗。
  • 临床论著
  • 高司成, 胡玮晔, 李雪纯, 祝峻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69-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补肾清解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恩替卡韦(ETV)在治低HBeAg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将46例ETV在治(治疗时间>2年)且HBeAg<2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补肾清解方,对照组患者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变化、HBeAg阴转率、HBsAg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及综合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第96 w时HBeAg和HBsAg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肝功能(ALT、AST及γ-GT)、HBV DNA情况无明显变化,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sAg血清转换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和评分均较对照组多;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在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96周随访时的HBeAg和HBsA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组HBsAg下降水平较初始值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补肾清解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ETV在治的低HBeAg载量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转率及对HBsAg下降水平疗效较好,可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V的长期抑制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为核苷类停药方案提供临床思路。
  • 龙细雨, 雷金艳, 贾建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74-9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ETV)联合大黄䗪虫丸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T淋巴细胞亚群及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ETV联合大黄䗪虫丸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用ETV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疗程24周。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肝功能(ALT、TBil、Alb)、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肝纤维化壳酶蛋白(Fibro-CHI)、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及肝脏瞬时弹性指标(LSM)、B超影像学指标(门静脉直径、脾厚度)。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检测指标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ETV联合大黄䗪虫丸能较好地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减轻门静脉压力,疗效较单用ETV的患者更好。
  • 临床研究
  • 陈吐芬, 张波, 张艳, 万美平, 郑宁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77-979, 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叠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对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 比较分析35例重叠感染戊型肝炎患者(重叠组)和35例单纯戊型肝炎患者(单纯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TBil、Alb、r-GT、AKP水平、ALT峰值、AST峰值、Alb谷值、r-GT峰值、AKP峰值、PT峰值、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重叠组患者治疗前ALT、AST、PT、INR水平、TBil峰值、肝衰竭发生率、并发症(尤其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组(P<0.05),而治愈好转率低于单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r-GT、AK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以单纯组患者TBil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重叠感染戊型肝炎患者,以慢性HBV重叠HEV感染多见,重叠组患者黄疸程度深,ALT及AST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发症多见,肝功能损害加重,肝衰竭发生率高,但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庄育培, 邓治良, 王思琦, 钟豪杰, 何兴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80-9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洗涤菌群移植(WMT)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进行不少于2个疗程WMT的M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WMT前后患者肝脏脂肪衰减、肝脏硬度、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M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衰减指数在WMT第1、2疗程后与基线比较均降低(WMT第1疗程后:-15.31±24.82 dB/m; WMT第2疗程后:-9.14±10.73 dB/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肝脏硬度、胰岛素抵抗指数、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在WMT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中消化道置管行WMT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指数在WMT第1疗程后较基线降低(-24.04±12.33 dB/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下消化道置管行WMT的患者肝脏脂肪衰减指数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MAFLD患者,WMT第1疗程后,45.45%(5/11)患者血脂恢复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于血脂正常的MAFLD患者,WMT第1、2、3疗程后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WMT是治疗MAFLD安全且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经中消化道置管的WMT。因此,通过WMT调节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MAFLD的新方式。
  • 唐秀丽, 韩利峰, 程秀莲, 赵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85-9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8月到2018年5月选择HBV相关性肝癌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的MFGE8表达情况,调查与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的MFGE8表达阳性率为54.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4%(P<0.05)。不同年龄、吸烟史、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癌栓患者的MFGE8表达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MFGE8表达与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癌栓、吸烟、AFP成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19年5月,平均随访时间(31.72±2.28)个月,123例患者中死亡65例,死亡率为52.8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FGE8、组织学分化、吸烟都为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MFGE8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也是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因素。
  • 关兴, 左玉强, 李辉贤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89-9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老年肌肉减少症(SP)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为中老年SP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1 363例中老年体检者的临床、实验室、肝脏超声、人体成分及骨骼肌功能测量相关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SP患病率6.31%(86/1 363),NAFLD 354例(23.97%),NAFLD组与正常组SP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15.54% vs 2.82%,P<0.05)。年龄、2型糖尿病发病率、肌肉量、四肢肌肉量(ASM)、骨骼肌指数(SMI)、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量、腰臀比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SP患病率随年龄、NAFLD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SP患病率较高,SP患病率随着NAFLD程度增加而升高;应积极控制NAFLD以防治中老年SP的发生。
  • 符仲标, 陈琼, 王勇, 刘昌江, 唐明亮, 吴智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92-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状RNA TADA2A(circTADA2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80名肝癌患者病理采样肝癌病灶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RT-qPCR)检测circTADA2A的相对表达量,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并进一步采用χ2检验分析circTADA2A的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顺时转染空白质粒和circTADA2A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指标Casapase3,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 肝癌组织中的circTADA2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3±0.12>0.45±0.03,t=10.35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rcTADA2A相对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χ2=7.301,P=0.002)和分化程度(χ2=10.651,P=0.000)呈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rcTADA2A过表达的HepG2细胞凋亡指标Casa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HepG2细胞(3.106±0.346<5.552±0.145,t=9.265,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rcTADA2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T分期及分化程度呈显著相关性,同时可以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这为临床上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倪明珠, 叶春富, 刘忠达, 郭净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95-9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DILI)的发生率、职业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参加丽水市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接受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危险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AT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 ATDILI的发生率为32%,其中以农民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无业人员。患有乙型肝炎(5.446,95% CI:3.368~8.953,P<0.05)和年龄>50岁(4.078,95% CI:1.301~12.785,P<0.05)两项因素是AT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抗结核治疗的患者ATDILI中发生率较高,高龄、患有乙型肝炎可增加发生ATDILI的风险。
  • 吴若晨, 徐文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998-1002,1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和解剂联合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肝胆湿热型晚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晚期胆囊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1例,3组患者均给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此基础上,西妥昔单抗组患者给予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和解剂组患者给予和解剂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和解剂联合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1个和2个周期后中医证候积分、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T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微小RNA-187(miR-187)、微小RNA-143(miR-143)、毒副反应。结果: 联合组、西妥昔单抗组患者疾病控制率(78.43%、76.47%)高于和解剂组(52.94%)(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2个周期后胁肋胀痛、腹胀厌食、灼热、口苦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妥昔单抗组、和解剂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2个周期后CA19-9、CA242、CEA、CA125低于西妥昔单抗组、和解剂组,且西妥昔单抗组低于和解剂组(P<0.05);联合组、和解剂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CD3+、CD4+/CD8+、IgA、IgM、IgG、KPS评分高于西妥昔单抗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2个周期后miR-143高于西妥昔单抗组、和解剂组,且西妥昔单抗组高于和解剂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1个、2个周期后miR-187低于西妥昔单抗组、和解剂组,且西妥昔单抗组低于和解剂组(P<0.05);联合组患者白细胞下降(7.84%)、血小板下降发生率(7.84%)与和解剂组白细胞下降(5.88%)、血小板下降发生率(5.88%)低于西妥昔单抗组(27.45%、25.49%)(P<0.05)。结论: 和解剂联合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肝胆湿热型晚期胆囊癌,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增强疗效,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病情好转,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 实验研究
  • 卫博文, 李城, 张天娇, 魏佩煌, 李诺, 李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03-10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中医“有故无殒”理论,探究正常生理状态及荷瘤病理状态小鼠暴露相同条件雷公藤甲素引发肝毒性反应的差异及初步机制。方法: BALB/c正常小鼠和CT26细胞皮下荷瘤小鼠为实验材料。雷公藤甲素(0.4 mg/kg)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2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肝组织匀浆上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石蜡切片HE染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免疫组化显色比较观察正常生理状态及荷瘤病理状态小鼠肝组织病理的差异。结果: 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表明,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抑瘤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正常小鼠暴露雷公藤甲素后,血清ALT水平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匀浆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样条件雷公藤甲素暴露后,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荷瘤组小鼠,且肝组织iNOS、Nrf2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抑制CT26结肠癌的活性,且肝脏毒性反应较小;而正常生理状态小鼠暴露相同条件雷公藤甲素可诱发明显肝脏毒性,提示:雷公藤甲素对症/证给药,“毒-效”关系发生转化,为中医“有故无殒”理论增加了实证资料。
  • 史艳伟, 米彩锋, 牛丽林, 李晶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07-1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氢青蒿素(DHA)对大鼠肝纤维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45只SD大鼠结扎胆管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的41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1只)、DHA低剂量组(10只)、DHA中剂量组(10只)、DHA高剂量组(10只)。DHA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5、15、25 mg/kg DHA灌胃,1次/d,连续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试剂盒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胶原沉积;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Nrf2/HO-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DHA低剂量组、DHA中剂量组、DHA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降低,肝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DHA低剂量组比较,DHA中剂量组、DHA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降低,肝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DHA中剂量组比较,DHA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降低,肝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坏死,发生脂肪变性,排列紊乱,肝细胞间隙有炎性浸润,汇管区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向四周延伸,延伸至邻近肝小叶形成纤维间隔,多数纤维间隔完全包裹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结构;DHA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较少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浸润不同程度减轻,汇管区周围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轻,纤维间隔变小,假小叶结构不明显,其中DHA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几乎未见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结构。结论: DHA对大鼠肝纤维化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 循证医学
  • 杨济铭, 雷雪莉, 庞莉, 赵海峰, 王方, 蔡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12-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5年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关键词“肝纤维化”和“中药”,检索时间限定为2016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处方,将处方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药治疗肝纤维化数据库,将Excel表格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得出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用药规律。结果: 总共纳入85篇文献,整理后得出85首处方;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10中药依次为丹参、鳖甲、黄芪、甘草、白术、当归、柴胡、白芍、茯苓、赤芍;药物四气以寒性、温性、平性药物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肾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4组,关联规则13条;聚类分析得出4类聚类组合。结论: 中药治疗肝纤维化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补益正气为主,兼以清热利湿。
  • 黄锦桢, 王宇新, 曾华, 童光东, 黄芙蓉, 赖剑萍, 陈团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16-1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健脾法,借助网络药理学探讨“茯苓-白术”药对(FB)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茯苓与白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检索NAFLD相关靶点,将上述交集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从而获取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运用DAVID6.7数据库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 “药对成分-异常靶点-通路”网络图, Auto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得到20个活性成分,206个潜在靶点、2 088个疾病靶点,88个交集靶点。GO富集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RNA聚合酶Ⅱ对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等,KEGG主要与胰岛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道和胰岛素抵抗等相关。网络分析结果表明,FB治疗 NAFLD的核心成分为齿孔酸、多孔菌酸C、茯苓酸C、去氢齿孔酸,核心靶点为 TNF、MAPK3、PIK3CA、NR1H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的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茯苓-白术药对主要通过促进肝脏脂肪代谢及抑制部分炎症因子而发挥抗炎护肝作用,从而起到治疗NAFLD的作用。
  • 柯靖雯, 邵冬珊, 肖明中, 惠晨阳, 贠凡, 袁漫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21-10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邵冬珊主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邵冬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门诊处方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 3.9.1软件,统计处方中的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提取核心药对,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处方共679张,涉及中药204味,高频用药包含甘草、丹参、败酱草、白术等;药性主要为温性;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归经主要为肝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枸杞子、半夏-黄芩等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核心药对。结论: 邵冬珊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以扶正气、和枢机、解郁结为主,并根据患者不同证候随证加减。
  • 临床检验
  • 蔡怀阳, 蒙毅军, 叶亮, 李运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24-1026,10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在肝肾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患者(35例,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患者(35例,肝肾综合征组)的病历资料,以3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肝肾综合征组、肝硬化组患者Cys-C、α1-MG、β2-MG、肌酐(Cre)及尿素氮(BUN)水平的差异,分析Cys-C、α1-MG、β2-MG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以及三者联合检测在肝肾综合征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肝肾综合征组、肝硬化组的Cys-C、α1-MG、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ys-C、α1-MG、β2-MG三者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0.913)最高,诊断效能最好,同时具有较高敏感性(91.43%)、特异度(82.86%)、阳性预测值(84.20%)、阴性预测值(90.50%)及阴性似然比(0.1)。结论: Cys-C、α1-MG、β2-MG三者联合检测对肝肾综合征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 思路与方法
  • 左瑜, 刘永刚, 李京涛, 魏海梁, 闫曙光, 席奇, 常占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30-1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江明洁, 贺劲松, 李铭舜, 钟培玲, 蔡红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33-1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陈君, 陈常云, 李艳萍, 蔡成美, 张庆芸, 李西亮, 牟君, 卢姗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35-10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张丽丽, 胡建华, 勾春燕, 张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38-10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刁永恩, 王昱, 罗云霞, 郭建, 朱莹, 于忠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40-1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苗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44-1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金霞, 刘光伟, 杨培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49-1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钟抒苡, 刘寿荣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53-1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1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标准与指南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54-1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56-1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57-1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11): 1059-1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