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28
  

  • 全选
    |
    师说
  • 高月求, 祝峻峰, 刘华宝, 孙学华, 扈晓宇, 赵钢, 张斌, 王见义, 聂红明, 范兴良, 王灵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385-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高司成, 祝峻峰, 王灵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391-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发展到后期的常见结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疾病治疗带来了困难。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王灵台教授在总结前人治疗本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治疗本病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王灵台教授治疗本病的思路和遣方用药特点。
  • 专题约稿
  • 赵钢, 高月求, 祝峻峰, 孙学华, 王灵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397-4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补肾为主、清化为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是王灵台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明确了补肾为主、清化为辅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补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历程、启示、反思与遐想等主题对王灵台教授进行了访谈。
  • 临床论著
  • 段绍杰, 刘尊敬, 陈佳良, 姚树坤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03-4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理化指标及舌象特征,为临床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证据支持。方法:于北京某三甲医院连续性纳入确诊为NAFLD患者201例,于治疗前标准化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及舌象照片,并经智能化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合并MS组(101例)和非MS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理化指标及舌象特征差异。结果:MS组患者暗红舌、深黄苔、较厚苔的发生率以及腹围、体重指数(BMI)、血压(SBP、DBP)、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水平显著高于非MS组,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MS组(P<0.05)。结论:NAFLD患者合并MS与暗红舌、深黄苔、较厚苔以及腹围、BMI、SBP、DBP、GLU、TG、HCY、WBC、NEUT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舌象特征及监测相关理化指标,对NAFLD合并MS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临床研究
  • 薛丹, 张笑天, 邝玉慧, 赵强, 陈欣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06-4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扶正消瘤颗粒治疗综合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术后Ⅲ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住院及门诊经综合介入治疗术后Ⅲa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保肝、护胃、补充白蛋白等;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口服扶正消瘤颗粒,1剂/d,200 ml开水冲化,分两次服用。治疗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时血清FGFR4、TGF-β1、甲胎蛋白(AF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及卡式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PFS分别为(4.37±0.31)月、(3.32±0.27)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治疗后两组患者AFP、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41)。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Ⅲa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联合中药扶正消瘤颗粒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综合介入术后无进展生存期,降低血清中FGFR4、TGF-β1的水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叶俊秋, 田双桂, 廖楚, 周亚娜, 吴辉坤, 李晓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10-4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回顾性数据挖掘肝癌临床症状及中药处方,研究肝癌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方药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肝癌患者的病历,提取入院阳性症状和住院期间患者服用的中药处方,采用频数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肝癌核心症状及常用药对,统计分析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复杂网络分析提示乏力、纳差、睡眠差、肝区不适、腹胀、口干、小便黄症状为强链接关系。发现肝癌用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平为主,苦药次之,药物归经集中为脾经、肺经,其次是肝胃经。处方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白术、茯苓、黄芪、丹参、茵陈、半枝莲、半夏等药物之间存在强链接关系,肝癌常用药对分别是:炒麦芽-炒谷芽;茯苓-白花蛇舌草,黄芪;茯苓-百花蛇舌草,白术;白术-太子参,茯苓;茯苓-神曲,丹参。选取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4个药物聚类,具有扶正健脾、化痰、祛瘀、疏肝、软坚、解毒抑癌等对症治疗的遣方用药特点。结论:肝癌主要以乏力、纳差、睡眠差、肝区不适、腹胀、口干、小便黄等虚实夹杂类症状为主,用药以“解毒”“化痰”“祛瘀”“扶正补虚”,辅以疏肝为基本治疗原则。
  • 周艳彩, 魏晓霞, 卓亚, 王昕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15-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方法:纳入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RC)患者(HBVRC组)、60例HCC患者(HCC组)和来自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miR-29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与血清AFP水平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联合血清AFP水平在诊断HCC中的临床效能。结果:对照组、CHB组、HBVRC组和HCC组患者血清miR-29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16~0.22),0.37(0.28~0.44)、0.66(0.58~0.73)和0.84(0.76~0.9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11,P<0.05);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在对照组、CHB组、HBVRC组和HCC组中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在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有无远处转移和TNM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在门静脉癌栓(OR=3.564)、远处转移(OR=4.029)、TNM分期越高(OR=5.113)均是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HCC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为(654.25±35.14)ng/ml,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与AFP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863,P<0.05。AFP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6(95% CI:0.769~0.903),当截断值为544.40 ng/ml时,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00%和66.70%;miR-29a相对表达水平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为0.913(95% CI:0.866~0.959),当截断值为0.755,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3%和89.3%;AFP联合miR-29a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为0.942(95% CI:0.905~0.97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和92.62%。结论:HCC患者血清miR-29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HCC的一种血清学标志物。
  • 何凤霞, 陈熙, 尚亚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19-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检测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肝硬度值(LSM)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并进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PHC患者85例(PHC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8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术后患者复发情况将PHC患者分为未复发组37例和复发组48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GP73表达水平,并检测各观察对象LSM,分析PHC患者GP73、LSM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ROC曲线分析GP73、LSM对PHC患者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分析PHC患者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H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前血清GP73、LSM水平显著升高(P<0.05);肿瘤直径≥40 mm、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B级、肿瘤远处转移和血管癌栓的PHC患者血清GP73、LSM水平较肿瘤直径<40 mm、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A级、无肿瘤远处转移和无血管癌栓的PHC患者增高(P<0. 05);与未复发组患者比较,复发组患者血清GP73、LSM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GP73、LSM联合预测PHC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敏感度为94.74%,特异度为77.08%;血清GP73≥361.49 ng/ml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血清GP73<361.49 ng/ml患者(52.14% vs 81.83%,P<0.05);LSM≥18.23 kPa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LSM<18.23 kPa组患者(52.75% vs 80.06%,P<0.05)。结论:血清GP73、LSM与PH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PH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马婧婧, 高洁, 张丽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23-4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扶正化瘀胶囊、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肝肾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74%(49/5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07%(40/5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TBil、Cr、BUN水平及Child-Pugh分级均下降,Alb水平增高;观察组患者ALT、TBil、Cr、BUN水平及Child-Pugh分级均低于对照组, 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LN、PC-Ⅲ、CL-Ⅳ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患者HA、LN、PC-Ⅲ、CL-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恩替卡韦联合治疗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效果佳。
  • 循证医学
  • 张道平, 姚昆鹏, 李峥嵘, 陈沛儒, 刘起立, 彭建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26-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知网中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进行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组方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筛选出的高频药物作用于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进行分析,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高频药物进行靶点预测、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纳入中药处方472个,涉及中药239味,归经以归肝、肺经居多; 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功能以清热药居多;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出高频药物的有效成分 188个,作用靶点280个,GO 分析共获得涉及 BP(生物学过程)2 633个,CC(细胞组分)126个, MF(分子功能)274个,其机制可能与白介素-17、巨细胞病毒感染、脂质与动脉硬化信号通路有关。结论:中药复方治疗乙型肝炎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法为组方首选,兼顾活血、理气、补肾法。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得出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相关信号通路与治疗靶点,为治疗乙型肝炎的新方组合及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 惠晨阳, 李晓东, 李恒飞, 肖明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32-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方法:对芍药甘草汤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统计其方剂组成、主治病证、中药剂量、炮制方法、制法服法等。结果:整理后共获得芍药甘草汤相关古代文献原文信息740条,涉及中医古籍237本,分析发现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剂组成为芍药、甘草2味药材,主治病证包括伤寒伤阴后的小便数、脚挛急,及腹痛、小肠咳、湿热脚气等。结论:后世医家对芍药甘草汤注解、应用及发挥诸多,所撰医籍上及西晋,下抵明清,不乏有加减应用者,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 张丽丽, 胡建华, 吕文良, 强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36-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探讨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使用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中文文献,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关联规律、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12首处方进行分析,共涉及96味中药,使用频次前20味的有大黄、厚朴、枳实、乌梅、石菖蒲等;挖掘出处方核心药物7味,包括大黄、厚朴、枳实、乌梅、芒硝、赤芍、石菖蒲;并推演出3首新处方。结论: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用药精简,以承气汤类药物加减化裁为主,适时加用凉血解毒类药物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为今后临床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患者提供些许思路与经验。
  • 影像学诊断
  • 李桂芬, 孙毅, 赵妍, 张海军, 丁军明, 徐永军, 万金鑫, 王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43-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增强扫描在指导结直肠癌肝转移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的140例行TACE治疗的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术前磁共振(MRI)检查、术中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及CBCT检查,统计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提示肝转移瘤数目及其供血动脉中的价值。结果:术前MRI共发现201个肿瘤病灶,术中DSA共发现213个病灶,术中CBCT共发现239个肿瘤病灶,其中118例患者术前MRI与术中CBCT检查结果一致,125例患者术中DSA检查与CBCT检查出肿瘤个数一致。DSA可明确184个肿瘤供血动脉,CBCT可明确221个肿瘤供血动脉,两者均未能对其中12个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显示,术中CBCT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92.47%(221/239),DSA明确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76.99%(184/239)。140例患者239个结肠癌转移瘤经栓塞后行CBCT平扫,结果显示,其中163个转移瘤与术前影像学强化范围沉积一致,呈环形沉积。76个转移瘤呈轻微环形染色,与术前影像学相比,强化范围沉积较差,均给予第二次栓塞治疗。结论:CBCT应用于TACE术中能有效提示直肠癌肝转移瘤个数及转移瘤供血动脉,并在评估肿瘤栓塞效果中也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思路与方法
  • 胡萌, 张均倡, 田广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47-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春妮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48-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小敏, 卢秉久, 郑佳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51-4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余榕键, 林举择, 付婷婷, 黄旭晖, 谭为, 陈小凯, 王昌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54-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兆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57-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闫春伟, 田立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60-4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姜晓倩, 王丽宁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62-4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雷欣博鹏, 董伟, 高芬, 雷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65-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乐滢玉, 张荣臻, 肖伟松, 覃小宾, 毛德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68-4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屈梦扬, 潘艳芳, 谢敏, 应小平, 方艳, 张玫倩, 魏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72-4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克慧, 曹梦醒, 周蒙恩, 李, 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75-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邓凯莉, 周彭, 杨冬雪, 周玉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5): 478-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