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28
  

  • 全选
    |
    师说
  • 康旻睿, 吴昦辰, 康素琼, 阮清发, 章亭, 林立, 梁惠卿, 郑燕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81-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论
  • 梁惠卿, 陈少东, 吴晓纹, 吴春城, 张满英, 陈悦, 刘垚昱, 杨嘉恩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83-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良石教授基于五脏一体、六郁相因提出辨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康氏“疫郁理论”。其认为CHB起病于肝,又不止于肝,涉及五脏六腑;立清解里毒、理气通滞、泄热降火三法为CHB的防治要领。康老认为肝病用药应以平为主,注重顾护脾胃;临证用药多因地制宜,采用本地药物,减轻患者负担。此文对康老基于疫郁理论辨治CHB进行总结,并附验案1则,为临床诊治肝病提供思路。
  • 专题约稿
  • 吴昦辰, 梁惠卿, 陈少东, 胡敏, 杨小荣, 刘垚昱, 林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87-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衰竭是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脏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一种疾病,属中医“肝瘟”范畴。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治疗颇为棘手。康良石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其创立康氏“疫郁理论”,指导临床治疗肝衰竭疗效明显。
  • 临床论著
  • 陈茜, 段玉薇, 李梦荷, 周铖, 赵晨露, 张丽慧, 费景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90-4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虎符铜砭刮痧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虎符铜砭刮痧,每7天1次,4次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共治疗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候评分、舌下络脉变化、生活质量评分、肝硬度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舌下络脉积分、生活质量评分、肝硬度值、ALT、AS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硬度值、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P<0.05),ALT、AST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胁痛、腹胀、纳差、乏力、舌象、舌下络脉等中医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虎符铜砭刮痧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明显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中医症状、舌下络脉淤血、肝硬度值、ALT、AST水平及生活质量。
  • 王瑛, 袁鹤立, 赵利, 张亚丽, 马向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94-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与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开滦总医院接受肝肿物切除术后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术(MWA)治疗的P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NRS2002),判断患者是否伴营养不良风险,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总分≥3分)和对照组51例(总分<3分),并随访时间2年以上。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临床特征及术后2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伴营养不良风险及其他因素对P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5 cm、BCLC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5.31%(32/49)vs 82.35%(42/51),χ2=4.439,P=0.035]。单因素显示肿瘤大小、BCLC分期、伴营养不良风险、年龄、术后靶向药或联合PD-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伴营养不良风险是影响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靶向药或联合PD-1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HR=0.823,95% CI=0.753~0.894)。结论:伴营养不良风险是影响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营养不良风险的PLC患者在TACE联合MWA术后有更严重的肝损害及更快的肿瘤进展,预后更差。
  • 临床研究
  • 李佳璇, 谢宏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499-5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阳性的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内毒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粪便中微生物组分的变化,评估肝功能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2.05%(32/39)和87.18%(34/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浆内毒素、IL-2、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PCoA和OTU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成两个不同的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具有更低的多样性和更高的稳定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可缓解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严重程度,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肝功能,可有效缓解肝功能衰竭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患者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李萍, 韩登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03-5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MMPs/TIMP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常规护肝治疗者分为肝癌组,接受低剂量槐杞黄颗粒治疗患者分为槐杞黄低剂量组,接受高剂量槐杞黄颗粒治疗患者分为槐杞黄高剂量组,每组30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9及TIMP-2和TIMP-1含量,观察3组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KPS)评分情况。结果:肝癌组、槐杞黄低剂量组、槐杞黄高剂量组ALT、AST、AFP水平逐渐下降(P<0.05)。肝癌组、槐杞黄低、槐杞黄高剂量组血清MMP-2、MMP-9逐渐降低(P<0.05),血清TIMP-2和TIMP-1含量逐渐升高(P<0.05),槐杞黄高剂量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0.0%,明显高于槐杞黄低剂量组和肝癌组(P<0.05)。槐杞黄高剂量组KPS评分较槐杞黄低剂量组和肝癌组升高(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治疗肝癌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MMPs及TIMPs水平相关。
  • 任国亮, 李连生, 苏伟, 丰帆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06-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术后肝功能及营养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20 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104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MWA 组(n=52)和手术组(n=52),分析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MW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手术组的78.85(P<0.05)。术后MWA组患者血清AST、ALT水平低于手术组(P<0.05),TP、Alb、PA、Hb水平均高于手术组(P<0.05);MW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低于手术组的15.38%(P<0.05);MWA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手术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MWA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临床疗效确切,可保护肝功能,降低营养不良风险,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 丛鹏, 杨红春, 彭勇, 陈智慧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09-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miR-30a、miR-106b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40例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miR-30a、miR-106b的表达水平,分析患者血清miR-30a、miR-106b水平与HCC临床病理的关系。分析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miR-30a、miR-106b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HCC患者血清miR-30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群(P<0.01),血清miR-106b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群(P<0.01)。miR-30a、miR-106b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类程度、肝内转移、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AFP)水平、门静脉癌栓、肿瘤数目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 。miR-30a低表达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低于miR-30a高表达组(39.8% vs 64.6%,P<0.01),miR-106b低表达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06b高表达组(75.8% vs 51.2%,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miR-106b及miR-30a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HCC患者血清miR-30a低表达,miR-106b呈高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同时miR-106b及miR-30a表达水平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及时监控二者表达水平有助于有效控制HCC的发生与发展。
  • 蒋海燕, 徐晓英, 顾桂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13-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妊娠中后期口服替诺福韦联合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产科就诊并分娩的HBV感染孕妇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产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孕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口服治疗,两组新生儿均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治疗,观察两组孕产妇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妊娠结局和婴儿生理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孕产妇的HBV DNA、ALT、TC 和Cys C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产前1天和产后3个月时观察组孕产妇HBV DNA和ALT均低于对照组(P<0.05),TC 和Cys C水平变化无差异(P>0.05)。两组孕产妇的早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新生儿黄疸等指标无差异(P>0.05)。产后1个月时,两组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无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 DNA≥100 IU/m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HBV感染孕妇妊娠中后期给予替诺福韦口服联合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用药安全性较高。
  • 刘炜炜, 马陈斌, 田芝奥, 顾征太, 吴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16-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肝宁片联合替诺福韦脂对甲胎蛋白(AFP)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门诊收治的108例AFP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酯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前者基础上加用肝宁片治疗。抽取空腹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转阴率、治疗前后血清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AFP水平、肝纤维化程度、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转氨酶复常、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FP、AST、ALT及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PRI评分、血清HA、IV-C、FIB-4指数等各项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41% vs 24.07%,P<0.05)。结论:肝宁片联合替诺福韦酯可有效降低AFP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及APRI评分,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接受度较高,安全有效。
  • 杨跃青, 张燕, 寇少杰, 董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20-5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氧化应激、SAA、CRP和脑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消化内科诊断为NAFLD的患者227例,其中轻度NAFLD患者116例,中度NAFLD患者74例,重度NAFLD患者37例,并选取健康对照组49例,对病史和血样进行采集,并检测不同程度患者的氧化应激标记物和炎症相关因子。结果:NAFLD患者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TG、TC、LDL-C、FBG、HbA1c、GGT、SBP、DB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度NAFLD患者的BMI、TG、HDL-C、ALT、AST、GGT水平高于轻度NAFLD(P<0.05),重度NAFLD高于中度NAFLD,三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NAFLD患者的MDA、NO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OD、CAT、GPx、GSH、GS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轻度、中度、重度NAFLD患者的MDA、NO的水平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性(P<0.05),SOD、CAT、GPx、GSH、GS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患者SAA、CRP、INF-a、IL-6、MCP-1和PAI-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轻度、中度、重度NAFLD患者SAA、CRP、INF-a、IL-6、MCP-1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NAFLD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0%、0%、9.46%和24.32%,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不同程度NAFLD患者的BMI、TG、TC、HDL-C、ALT、AST、MDA、NO、SOD、GPx、GSH、SAA、CRP、INF-a、IL-6、MCP-1和PAI-1是脑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不同程度NAFLD脂肪肝患者的氧化应激GGT、CAT、GST与脑动脉硬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程度NAFLD患者的炎症因子INF-a、IL-6、MCP-1和PAI-1是脑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不同程度NAFLD患者的氧化应激MDA、NO、SOD、GPx、GSH活性与脑动脉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实验研究
  • 窦芊, 李赢, 王园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25-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对肝纤维化小鼠肝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小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A组,另50只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其中46只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B组、C组、D组、E组,各11、11、12、12只。B组、D组、E组分别以20 μmol/L 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SKL2001、1.0 ml/kg 灵芝多糖+20 μmol/L SKL2001混合液、1.0 ml/kg 灵芝多糖溶液灌胃,A组、C组以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记录治疗后小鼠体质量;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纤维化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Wnt1/3a/10、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小鼠AST、ALT、TBil、TNF-α水平升高,体质量及IL-2、IFN-γ水平降低,且AST、ALT、TBil、TNF-α水平均呈现E组<D组<C组<B组,体质量及IL-2、IFN-γ水平呈现B组<C组<D组<E组(P<0.05);Masson染色显示,与B组、C组比较,D组、E组小鼠肝组织内小叶结构破坏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其中E组改善更显著;HE染色显示,与B组、C组比较,D组、E组小鼠肝细胞坏死、小叶结构破坏程度减轻,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减少,其中E组改善更显著;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小鼠肝组织Wnt1、Wnt3a、Wnt10、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均表现为E组<D组<C组<B组(P<0.05)。结论:灵芝多糖可减轻肝纤维化小鼠肝损伤,改善免疫功能,可能与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吴梅梅, 李瀚旻, 任慧莹, 常明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30-5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及其植物半乳糖脂肝靶向脂质体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蛇床子素及脂质体处理HepG-2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摄取、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53表达水平。结果:蛇床子素及其脂质体对肝癌细胞HepG-2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游离蛇床子素相比,脂质体明显增强细胞吸收,显著增强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细胞周期G1期阻滞作用,明显下调p53的表达。结论:蛇床子素植物半乳糖脂肝靶向脂质体比游离蛇床子素具有更强的抗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
  • 循证医学
  • 刘敏, 徐涛, 何莹, 扈晓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35-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初步探讨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潜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收集茵陈四逆汤中各药物的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收集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以明确其参与重要生物过程及通路。结果:共筛选出131个茵陈四逆汤中的药物活性成分与236个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靶点。PPI网络分析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能与JUN、TNF、IL1B、IL6、STAT3、IL4、CXCL8、CCL2、MAPK3、RELA等蛋白有关,GO和KEGG结果显示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靶点显著富集于AGEs-RAGE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等通路。结论: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了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临床检验
  • 吴玲, 胡长青, 刘贞君, 张婷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40-5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应用MELD、NLR、NLR联合MELD对患者进行评分,计算90 d病死率,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联合MELD的短期预后价值。结果:60例HBV-ACLF患者90 d死亡率为71.1%,死亡组患者MELD、NLR联合MELD、NLR的分值中位数分别为32(19~48)、35(23~52)、4(1~12),生存组患者的分值中位数分别为22(14~32)、24(15~33)、1(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联合MELD的AUC相对最高,为0.910(0.838~0.983)。结论:NLR联合MELD可用于预测HBV-ACLF患者90 d预后。
  • 乌吉斯古楞, 张彤, 哈斯高娃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43-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爪蟾驱动蛋白样蛋白2靶蛋白(TPX2)、釉丛蛋白1(TUFT1)、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与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预测远处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51例肝癌远处转移患者为观察组,51例肝癌无远处转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TPX2 mRNA、TUFT1和Vimentin蛋白、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指标[B淋巴细胞瘤-2(Bcl-2)mRNA、survivin mRNA、Bax 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分析TPX2 mRNA、TUFT1和Vimentin蛋白之间及与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指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TPX2 mRNA、TUFT1和Vimentin蛋白预测远处转移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TPX2 mRNA、TUFT1和Vimentin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TPX2 mRNA与TUFT1、Vimentin蛋白呈正相关,TUFT1蛋白与Vimentin蛋白呈正相关(P<0.05)。TPX2 mRNA、TUFT1蛋白、Vimentin蛋白与Bcl-2 mRNA、survivin mRNA均呈正相关,与Bax mRNA、caspase-3 mRNA均呈负相关(P<0.05)。TPX2 mRNA、TUFT1蛋白、Vimentin蛋白与肿瘤T、N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TPX2 mRNA、TUFT1、Vimentin联合预测肝癌远处转移的AUC最大,为0.932。结论:肝癌组织TPX2、TUFT1、Vimentin表达与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采用三者联合检测方式,有望成为临床预测肝癌远处转移、制定恰当治疗方案的新途径。
  • 影像学诊断
  • 周西, 刘启榆, 王忠, 范丹丹, 温凌字, 杨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48-5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能谱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行TACE治疗的73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复查DSA、能谱CT及进行血清AFP、VEGF水平检测,根据研究对象是否存在残留或复发病灶将其分为复发组(22例)与未复发组(51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FP、VEGF对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诊断价值;以DSA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以四格表分析能谱CT及其联合AFP、VEGF对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能谱CT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病灶数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86.96%、89.31%、92.77%、83.33%。能谱CT对判断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HCC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0.20%、87.67%、78.26%、92.00%;血清AFP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82.35%、82.19%、66.67%、91.30%;血清VEGF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27%、74.51%、75.34%、56.67%、88.37%;能谱CT联合AFP、VEGF对判断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72.55%、79.45%、60.00%、98.37%,较单独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提高。结论:能谱CT联合AFP、VEGF对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能为HCC患者TACE术后病情监测提供临床参考。
  • 老中医心法
  • 安颂歌, 郭慈娟, 熊壮, 魏方, 王倩, 刘铁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53-5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善涛, 谢晶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55-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思路与方法
  • 夏艺, 张姵, 蔡润生, 姜兴超, 郑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58-5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艳, 宋亚佩, 黄白艳, 张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62-5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邓文婷, 区蓝芯, 张莹洁, 黄柏盛, 黎胜, 黎英贤, 萧焕明, 池晓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65-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赖剑萍, 陈团团, 王宇新, 黄锦桢, 魏春山, 唐海鸿, 童光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68-5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郑翔, 莫春梅, 荣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71-5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祯轩, 吕铁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74-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2.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标准与指南
  •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 32(6): 577-附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