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齐文颖, 邹翔云, 王秋月, 刘琪瑶, 李小科, 张嘉鑫, 甘大楠, 杜宏波, 糟小宾, 叶永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65-8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治疗策略,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辅助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互,构建一个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方法和实践的CHB本体知识库。方法:基于斯坦福医学院本体七步法,以网络本体语言(OWL)为描述语言,使用Protégé 5.6.0本体编辑工具,构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本体,并使用推理机HermiT进行推理完成本体一致性检验。结果:所构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本体共有类44个,对象属性12个,数据属性128个,实例509个,基本实现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领域知识的语义化表达。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本体构建,实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知识推理和共享,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相关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智能化应用研究提供支撑。
  • 孔得名, 李思泽, 李小科, 杜宏波, 叶永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70-8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乙型肝炎(CHB)起病隐匿,病程缠绵,其发病与正虚关系密切,正气与邪气消长变化的矛盾贯穿CHB病程始终,从CHB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的过程是邪气不断耗伤正气、正虚抗邪能力逐渐消减的动态变化过程。CHB之虚常见于脾,兼及于肝,亦可及肾,常为多脏虚并见,可涉及气、血、阴、阳各方面,治疗当辨明虚损的病位与特点,重在肝脾同调,强调“中州为先,调肝为要”,兼及于肾,同时不泥于补,注重和顺脏气,用药不宜峻猛,补虚不可恋邪。
  • 李思泽, 李小科, 杜宏波, 郑世豪, 邹翔云, 杨俞铖, 叶永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75-8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既往文献,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2007年1月1日至2023年12 月31 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出版平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CHB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的568篇文献的中医证型、证素进行分析。结果:排名前5的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占总比例的70.56%;排名前5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胆、肾、胃,占总比例的99.55%;排名前5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虚、血瘀、气滞,占总比例的72.39%。结论:CHB的核心病机为“郁、虚、湿、毒、瘀”,随着CHB中医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CHB中医证型分类标准日趋统一。
  • 临床论著
  • 张琪铭, 杨广栋, 韩雪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79-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化瘀软肝解毒方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肝郁脾虚合并湿热留恋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软肝解毒方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指标变化,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6、5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6周、52周,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降低,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水平升高,且试验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CH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及肝细胞癌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软肝解毒方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可明显保护肝功能,降低肝硬化重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卢双动, 王会哲, 王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84-8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急性肝功能恶化(ALFD)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术后ALFD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开展TACE术的163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LFD分成ALFD组和良好组。对患者一般资料、TACE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TACE术后发生ALFD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TACE术后发生ALFD的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验证其效果。结果:163例患者中,TACE术后发生ALFD 44例(26.99%)。两组患者术前Child-Pugh分级、合并门脉癌栓情况、TACE次数、术前Alb、术前NLR、术前AP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FD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Child-Pugh B级、合并门脉癌栓、TACE次数>2次、术前NLR≥3.81、术前高APRI;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837(95% CI=0.773~0.902),模型预测ALFD发生的概率高度吻合实际概率,拟合优度HL检验χ2=11.305,P=0.185。结论:根据术前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门脉癌栓、TACE次数、术前NLR、术前APRI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对肝癌介入术后ALFD予以有效预测。
  • 临床研究
  • 刘婷婷, 权春分, 费景兰, 赵婷婷, 薛建霞, 孙亭亭, 梁盼盼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89-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脾统血”理论讨论易医脐针对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6例血瘀水停型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易医脐针,1次/d,每疗程10 d,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四项(PT、APTT、FIB、TT)、中医证候评分、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Alb、PT、APTT、FIB、中医证候评分、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ST、TT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腹水量,缩小腹围,减轻腹胀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刘元宣, 茹清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93-8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收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AFLD常见中医证型,初步探讨MAFL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生辰运气的关系。方法:共收集MAFLD患者200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出生时间、身高、体重、合并疾病等,以及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MAFLD常见中医证型,探索证型与生辰运气的关系。结果:①MAFLD有5种常见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及痰瘀互结证。②MAFLD患者出生岁运与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岁运为火运、土运时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岁运为火运时湿热蕴结证最常见,岁运为土运时脾虚痰湿证最常见;MAFLD患者出生司天在泉之气与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时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时湿热蕴结证最常见,司天在泉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时脾虚痰湿证最常见,司天在泉为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时肝郁脾虚证最常见;MAFLD患者出生主气、客气、主运、客运与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FLD中医证型主要有脾虚痰湿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及痰瘀互结证,MAFLD患者出生时岁运为火运、或少阴君火司天可能与湿热蕴结证的形成有关,岁运为土运、或太阴湿土司天可能与脾虚痰湿证的形成有关,阳明燥金司天可能与肝郁脾虚证的形成有关。
  • 欧双余, 唐宝佳, 李微微, 钟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99-9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肝纤维化分级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的预测效能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150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肝脏病理中脂肪变性是否≥5%,分为脂肪变性组(脂肪变性≥5%,n=54)和非脂肪变性组(脂肪变性<5%,n=96),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肝脂肪变性与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性的独立因素。结果:两组患者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是导致患者肝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AST、ALT属于保护因子。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肝脂肪变性与AST、ALT呈负相关,与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预测肝脂肪变性的AUC分别为0.928、0.802、0.925、0.903、0.917、0.8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HBsAg、HBV DNA水平及肝纤维化分级与肝脂肪变性存在一定关联,且通过重点监测血清病毒学指标以及肝纤维化分级,能够更好预测患者肝脂肪变性情况。
  • 实验研究
  • 王燕, 肖雄, 马丽, 蒲诗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03-9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和血柔肝方(HXRGF)含药血清调节鞘氨醇激酶-1(SphK1)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Resistin处理HSC-T6细胞,建立纤维化HSC模型,采用LV-rSphK1-OE、LV-rSphk1-shRNA慢病毒方法构建SphK1过表达、低表达稳转细胞株,运用实时定量PCR、WB检测TGF-β、α-SMA、Col I 、FN、Smad、SphK1mRNA及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V-APC/7-AAD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F-HSC-T6细胞中可见TGF-β、α-SMA、Col I 、FN、SphK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mad mRNA水平降低(P<0.01);HSC-T6 SphK1过表达细胞株中SphK1及相关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HSC-T6 SphK1低表达细胞株中TGF-β、α-SMA、Col I 、FN mRNA等纤维化相关标志物降低,Smad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复方HXRGF含药血清干预后,可见MF-HSC T6 SphK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并同时伴有α-SMA、Col I 、FN表达水平的下降(P<0.01),HSC细胞增殖率下降(110.85%);shRNA-SphK1转染组细胞增殖率下降,凋亡率(12.14%)升高(P<0.01);HSC-T6 SphK1低表达组细胞凋亡率(16.48%)升高(P<0.01)。结论:SphK1可作为肝纤维化潜在治疗靶点。HXRGF干预通过抑制SphK1表达,下调TGF-β、α-SMA等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活化的HSC增殖,诱导HSC凋亡,缓解肝纤维化。
  • 周朝炜, 徐春军, 武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09-9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益气柔肝解毒方治疗肝细胞癌(HCC)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益气柔肝解毒方调控HCC的潜在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动物实验构建荷瘤(肝癌细胞H22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组的益气柔肝解毒方治疗后,评价肿瘤组织的生长情况、HE染色检测小鼠肿瘤组织病理改变、WB检测肿瘤组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共得到活性化合物64个,与疾病靶点交集的潜在靶点236个,核心靶点24个,益气柔肝解毒方可能通过影响TP53、ALB、PTEN、CCND1等肝癌常见的突变基因,调控Th1、Th2、Th17等细胞分化,下调PD-1检查点与PD-L1表达,以及阻断PI3K/AKT、NFκB等肝癌异常激活的关键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肿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柔肝解毒方能抑制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增长,显著降低PI3K/AKT/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益气柔肝解毒方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途径发挥治疗HCC的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的发展。
  • 循证医学
  • 彭红叶, 鲁春丽, 赵墨, 卓子文, 姚子昂, 黄淑霞, 吕文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16-9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深入剖析吕文良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收集和整理吕文良教授于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23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治疗NAFLD的处方1 383份,采用Excel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临床资料数据库,借助SPSS Statistic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 383首,涉及药物355味,其中频次排名前10的药物分别是:白芍、柴胡、茵陈、黄芪、荷叶、白术、茯苓、当归、甘草、垂盆草;药性多偏温、平、寒,药味以苦、甘、辛为主; 主入肝、肺、胃、脾经;共产生“香附→当归、川楝子→香附、当归→香附、黄连→泽泻、苍术→泽泻”等12条药物配伍,聚类分析共得到“垂盆草、金钱草、茵陈、荷叶、鸡内金、姜黄、山药、薏苡仁”等3个聚类方。结论:吕教授认为“湿、热、瘀、痰、虚、郁”是NAFLD主要病理因素,以健脾疏肝、清利湿热活血为主要治则,在治法上强调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甘苦合用、气血同调、随症加减,讲求以平为期、以和为要。
  • 聂琦隆, 李明洋, 梁秋艳, 袁泳维, 马晓军, 邱腾宇, 李建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21-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内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用药指导。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数据库,搜集关于CHB中药治疗的研究。运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性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整理出1 795首处方,包含569味中药,用药频次20 300次。频次统计显示丹参、黄芪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关联规则分别分析了对药与角药,如赤芍-丹参,白花蛇舌草,赤芍-丹参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5个聚类方,包含了清肝解毒汤加减、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安络化纤丸、茵陈蒿汤与茵虎汤加减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明确了治疗CHB的中药组方规律。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揭示了中药内服治疗CHB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CHB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易柳凤, 陶思羽, 李萌, 王少丽, 刘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26-9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预测相应的治疗中药及有效活性成分。方法:在GEO数据库筛选GSE5081及GSE63067数据集,利用R软件筛选DEGs并对其富集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关键基因。再在Coremine Medical、CTD数据库中分析出关键基因对应的中药及有效活性成分。结果:从GSE5081及GSE63067数据集中筛选出14个共同DEGs,富集分析主要与炎症细胞、糖脂代谢以及IL-17、NF-κB 、TNF等信号通路有关。靶向中药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两类为主,中药活性成分中,白藜芦醇、姜黄素、萝卜硫素、叶酸、木黄酮出现的频率最高。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发现了Hp感染与NAFLD之间的共同DEGs,并通过蛋白互作网络获得8个关键基因,为两者发生发展关系的机制研究与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 宋幸铃, 陈成笙, 周亚娜, 田晓霞, 杨槟旭, 沈心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31-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隐结构探析原发性肝癌的中药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2016年11月至2022年3月原发性肝癌患者住院诊疗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 396个处方,涉及357味中药,58味高频中药,9 条关联规则,9个综合聚类。结论:原发性肝癌主以扶正补虚,即扶正补虚应贯穿本病全过程,且非单一用药,而是兼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辅以攻邪抗癌,即治气、痰、湿、瘀、毒等,其基本治法包括行气解郁、化痰利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此外,临证中存在阳虚、寒凝等证型,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 经验交流
  • 刘博文, 李晓斌, 马贵萍, 周怡驰, 李峰, 庞旭, 冉云, 胡世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36-9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玉宝, 萧焕明, 施梅姐, 蔡高术, 张朝臻, 池晓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39-9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淑琼, 张继红, 周刚, 文宇航, 程良斌, 许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42-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亚芹, 张荣臻, 严惠萍, 韦荣明, 吴智鹏, 王明刚, 李海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45-9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莉芬, 朱金霞, 刘光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48-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宗雪, 董静, 费新应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53-9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古石靖, 许斌, 俞渊, 张政, 颜士朝, 郭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957-9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