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石媛媛, 王雅, 张涛
目的: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通过灌胃或灌肠不同粪菌移植(FMT)途经对SD大鼠和NFLAD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究紊乱的肠道菌群对NAFLD发生发展的潜在因果关系,评估健康人粪菌液对NAFLD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N组)、健康人菌液灌胃+SD大鼠组(WN组),NAFLD患者菌液灌胃+SD大鼠组(WH组),健康人菌液灌肠+SD大鼠组(CN组),NAFLD患者菌液灌肠+SD大鼠组(CH组),NAFLD大鼠模型组(M组),健康人菌液灌胃组+NAFLD大鼠模型(Z组),每组5只。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SD大鼠的一般情况、肝组织病理、肝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脂水平(TC、TG)及肠道菌群特征。结果:与N组相比,WN、WH、CN、CH组大鼠肝组织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气球样变,AST、ALT、TC、TG水平升高,且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显著(P<0.05);与WN、CN组相比,WH组、CH组大鼠的炎性反应、气球样变等病理变化更明显,NAFLD活动积分(NAS)增加,ALT、AST、TC、TG水平升高,其中WN组与WH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N、WH组相比,CN、CH组大鼠的小叶炎症、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更明显,NAS评分增加,ALT、AST水平上升,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WN组相比,CN组大鼠的TC水平下降,且CH组大鼠的TC、TG水平较WH组偏低;与N组相比,M组、Z组大鼠肝组织可见明显的脂肪变性、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等病理表现,NAS、ALT、AST、TC、TG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M组比较,Z组大鼠NAS、ALT、AST、TC、TG水平降低,组间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人源性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SD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诱导肝脏病理变化、肝酶学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与健康人菌液相比,NAFLD患者粪菌会加重SD大鼠的肝脏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灌肠行人源性肠道微生物移植易诱发SD大鼠肝脏炎症反应,而灌胃干预可能更容易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健康人粪菌液可减轻NAFLD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延缓NAFLD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