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周晓玲, 钟镇康, 税典奎, 张志杰, 陈峭, 李灿, 李泽鹏, 刘静, 赵正孝, 晁梁, 刘莹, 余静芳, 覃凤传, 宋征福, 周娅妮, 张丹璇, 斯韬, 张悦, 韦宛华, 王月明, 潘益巧, 吴腾, 周琳, 朱昱豪, 阮博文, 刘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193-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肝病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焦点之一,具有病程长、晚期并发症多等特点,需要医者做到全病程规范化管理。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体质对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故笔者带领团队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入到中医体质辨识当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形成了第五诊:人体红外热态图。从而提出“体病一体化”学术思想,并融合伤寒六经辨证、伏邪理论、中医体质学,最终形成了六经体质学说。在该学说的指导下,慢性肝病的诊治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形成了较完备的“辨病-辨质-辨证”三位一体的诊疗新模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临床论著
  • 邹旭晨, 石春霞, 张丹眉, 郭金, 龚作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199-2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游离DNA(cf-DNA)水平变化,并分析MIF、cf-DNA在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HBV相关ACLF患者60例(肝衰竭组),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试剂盒检测各组患者血清MIF、cf-DNA水平,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MIF、cf-DNA与临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肝衰竭组患者血清MIF和cf-DNA水平升高(P<0.05)。血清MIF与cf-DNA(r=0.482)、降钙素原(PCT)(r=0.566)、超敏C反应蛋白(r=0.285)呈正相关(P<0.05);cf-DNA与PCT(r=0.526)、超敏C反应蛋白(r=0.336)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MIF、cf-DNA水平升高,MIF和cf-DNA在肝衰竭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叶晟, 陆云飞, 杨宗国, 陈晹, 刘娇, 张猛, 陈晓蓉, 黄杨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02-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八宝丹胶囊对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名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八宝丹组和对照组,八宝丹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口服八宝丹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体温、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胸腹水、ECOG评分、术后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总费用等变化。结果: 八宝丹组患者在术后总胆红素(第7天及峰值)、直接胆红素(第7天及峰值)、谷丙转氨酶(第7天)、谷草转氨酶(第7天)、体温(第7天)、白细胞(第7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第7天)、白蛋白(第7天及谷值)、中大量胸水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总费用等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中大量腹水发生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术后第7天ECOG评分是否恢复0-1分评价则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八宝丹胶囊可促进肝切除术后肝脏解毒代谢功能恢复及减轻肝细胞术后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对肝脏合成功能以及凝血系统功能可能无直接影响。
  • 临床研究
  • 郑文澜, 陈博武, 李曼, 高月求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07-2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何首乌、润燥止痒胶囊和百乐眠胶囊引起的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在接受中医药治疗人群中的可能发生率,探索其危险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时曾运用何首乌、润燥止痒胶囊、百乐眠胶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HILI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运用何首乌导致HILI的可能发生率为2.64‰,运用润燥止痒胶囊导致HILI的可能发生率为2.40‰,运用百乐眠胶囊导致HILI的可能发生率为2.06‰。甲状腺疾病是影响服用百乐眠胶囊患者HIL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何首乌及其中成药制剂导致的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生率较低,应当正确评价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安全合理应用中药。
  • 张婷, 裴晓华, 蔡虹, 吴剑华, 徐振兴, 王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10-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复方栀子根颗粒联合替诺福韦酯(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CHB初治患者80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共纳入分析7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TDF,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栀子根颗粒,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周、24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GGT)变化,在治疗24周比较病毒学指标(HBV DNA、HBsAg、HBeAg)、细胞因子(IL-6、IL-10、IL-17、IL-23)水平及临床疗效判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转氨酶下降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P=0.004;Z=-3.26,P=0.001;Z=-2.24,P=0.025);治疗组24周时IL-6、IL-23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P=0.033;Z=-2.10,P=0.036);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34/35),对照组95.00%(38/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49,P=0.019);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44)。结论: 复方栀子根颗粒联合TDF治疗早期能更快降低转氨酶水平,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及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单用TDF,并减轻临床不良反应。
  • 林尚明, 刘林华, 刘蒙, 贺劲松, 魏春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15-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3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AKI组(n=82)和非AKI组(n=31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AKI的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研究共纳入3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2例发生AKI,发生率约为20.7%。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患者在患病年龄≥50岁、失代偿期、腹水、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利尿剂和高Child-Pugh分级的发生率高,TBil、PT和PCT水平较高,而Alb和血清Na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lb和血清Na为乙型肝炎肝硬化AKI的保护因素(OR=0.850和0.581,均P<0.05),而失代偿期、腹水、TBil升高、PT延长、PCT升高和Child-Pugh B/C级为危险因素(OR=3.398、7.013、1.146、1.314、1.969和26.230,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AKI的AUC为0.901,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结论: 失代偿期、腹水、TBil、PT和PCT水平升高、Alb和血清Na水平降低、Child-Pugh B/C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乙型肝炎肝硬化AKI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
  • 谢锐, 尹源, 滕俊, 梁红亮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19-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腹水中淋巴样细胞亚群变化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7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就诊患者以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86例)和验证集(93例),分别用于构建患者发生SBP的风险模型和模型的验证。训练集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SBP组(52例)和非SBP组(1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水中淋巴样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发生SBP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腹水中淋巴样细胞亚群变化对患者发生SBP的预测价值。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SBP组比较,SBP组患者在治疗3 d后和治疗结束的CD3+T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B细胞显著减低,CD4+T细胞、CD4+/CD8+的比值和NK细胞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外周血WBC、血清TBil、腹水Alb浓度、治疗结束后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B细胞和NK细胞均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水中淋巴样细胞亚群变化对患者发生SBP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各指标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AUC=0.813)。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P<0.01)和0.819(P<0.01);特异度分别为94.51%和92.04%;灵敏度分别为93.73%、91.62%,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结论: 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外周血WBC、血清TBil、腹水Alb浓度、治疗结束后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B细胞和NK细胞均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中淋巴样细胞亚群变化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努尔麦麦提·叶尔逊, 地力夏提·阿不都热合曼, 梁灿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25-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NA-122在冠心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NAFLD分为单纯冠心病组100例和冠心病合并NAFLD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miRNA-122与冠心病合并NAFLD的相关性,并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按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miRNA-122的中位数将100例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划分为高miRNA-122组62例(62.0%)和低miRNA-122组38例(38.0%),分析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miRNA-122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YNTAX评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miRNA-122为影响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获得的3个独立预测因素:SYNTAX评分、HOMA-IR以及miRNA-122,构建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概率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 SYNTAX评分、HOMA-IR以及miRNA-122预测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95% CI: 0.721~0.856)、0.752(95% CI: 0.711~0.813)以及0.822(95% CI: 0.784~0.873),3者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18(95% CI: 0.878~0.959);低miRNA-122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肝脏硬度、SYNTAX评分、C反应蛋白(CRP)以及HOMA-IR明显高于高miRNA-122组(P<0.05)。结论: 基于SYNTAX评分、HOMA-IR以及miRNA-122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冠心病患者合并NAFL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冠心病合并NAFLD患者中血清miRNA-122表达水平较低者,其肝纤维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较重。
  • 实验研究
  • 李晓静, 刘雅茹, 李冉, 涂天智, 胡义扬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30-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克癀胶囊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trl组)、模型组(HFHS组)、克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KL、KM、KH组)和奥贝胆酸组(OCA组),采用高脂饮食高糖饮水12周诱导NASH模型,第13周开始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持续给药6周,观察小鼠形态、体重及进食量、肝重/体重比指数、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评分(NAS)、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血清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与Ctrl组相比,HFHS组小鼠体型肥胖,肝脏变大,肝重显著升高,肝脏TG含量,血清ALT、AST活性,血清TC、LDL-C、HDL-C、FINS、FBG含量及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HE染色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出现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出现气球样变,肝组织NAS评分显著升高(P<0.01),油红O染色可见明显红色脂滴。与HFHS组相比,KL、KM、KH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KM、KL、KH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均显著减少,肝组织NAS评分显著下降(P<0.05),油红O染色脂滴减少。KL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血清TC、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TG、FFA含量显著上升(P<0.05);KM组小鼠血清HDL-C及FBG水平显著降低(P<0.05);KH组小鼠血清ALT活性、血清TC、HDL-C、LDL-C及FBG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克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0.5 g/kg、1 g/kg、2 g/kg,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6.17、12.33、24.66倍)对高脂饮食高糖饮水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且对肝脏TG含量的改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趋势。
  • 赵海清, 覃玉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36-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紫花牡荆素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经过培养并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紫花牡荆素(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80 μmol/L)组、溶剂对照(体积分数0.1%的DMSO)组、溶剂+40 μmol/L紫花牡荆素组、AKT激动剂SC-79(5μmol/L)+40μmol/L紫花牡荆素组。分组处理48 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细胞凋亡率及B淋巴细胞瘤基因(Bcl-2)、细胞色素C(CytC)、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紫花牡荆素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HepG2、Hep3B的细胞活力;40 μmol/L紫花牡荆素组HepG2、Hep3B的细胞克隆数及Bcl-2、CytC、p-PI3K、p-AKT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ax、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KT激动剂SC-79削弱40 μmol/L紫花牡荆素对HepG2、Hep3B的调控作用。结论: 紫花牡荆素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 循证医学
  • 姜昊, 熊振芳, 李芷涵, 丁琳琳, 张小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42-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检索并总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减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NAFLD患者的临床减重管理提供循证学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循证研究的方法,依据PIPOST模型,对国内外相关的专业数据库的证据级别由高到低进行逐层检索,最后由2名独立的研究员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纳排、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总结出NAFLD患者减重管理的最佳证据。结果: 通过系统的证据检索,共纳入文献28篇,其中指南11篇,系统评价12篇,专家共识5篇。共总结出9个方面主题32条最佳证据,主题分别为纳入人群范围、评估与筛查、多学科团队、管理目标、饮食干预、运动干预、中医干预、行为干预、监测及随访。结论: 通过总结NAFLD患者减重管理最佳证据,为NAFLD患者减重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循证学依据,并为NAFLD患者临床减重管理的开展提供参考。
  • 陈春霞, 陈向凡, 顾海燕, 徐冠华, 崔志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50-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综述肝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肝癌患者的营养不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肝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2年4月,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3篇,其中英文1篇、中文12篇,共纳入2 3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肝癌TNM分期、Child-pugh分级、贫血、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是肝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伴有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因素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年龄、BMI、肝癌TNM分期、Child-pugh分级、贫血、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7项为肝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 影像学诊断
  • 逯睿琦, 刘宇, 朱绘, 杨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57-2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CT探讨肌肉含量与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69例腹部CT检查的受试者,通过肝脾比(CTL/S)分为正常组、轻度NAFLD组、中度NAFLD组和重度NAFLD组,每组人数分别为16、21、17、14例。测量CTL/S、腹围周长、腹围长径、腰大肌面积、竖脊肌面积、腹直肌面积、腹斜肌与腹横肌面积、腹腔体积、腹腔脂肪体积。分析组间差异、各指标与CTL/S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肌肉脂肪含量与不同程度NAFLD的关系。结果: 竖脊肌、腹直肌、腹斜肌与腹横肌、腹腔体积和腹腔脂肪体积均低于正常组、中度NAFLD组和重度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围周长、腹围长径、竖脊肌、腹直肌、腹斜肌与腹横肌、腹腔体积呈负相关(P<0.05),竖脊肌、腹直肌、腹斜肌与腹横肌和腹腔体积在诊断轻度NAFLD中具有敏感度和特异度(AUC≥0.78)。结论: 在早期NAFLD病程进展中肌肉含量减少比脂肪累积发生的更早;CT测量肌肉含量诊断轻度NAFL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思路与方法
  • 陈佳慧, 马重阳, 徐甜, 厉赢, 王雪茜, 程发峰, 王庆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62-2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黄淑霞, 彭红叶, 赵墨, 吕文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64-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叶雯, 徐建良, 盛国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67-2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玉莉, 高占华, 王伟芹, 阎小燕, 韩杰, 陈迪, 孙建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69-2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漫曦, 肖明中, 邵冬珊, 黄晶晶, 蒋满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72-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曹诗雯, 毛亦周, 潘小平, 饶芳, 焦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75-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彭蓝芬, 孙新锋, 刘兴宁, 冯文杏, 孙嘉玲, 周小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77-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练春阳, 晁旭, 黄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81-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农耀斌, 黄鸿娜, 黄晶晶, 毛德文, 杜沅沁, 宋文选, 朱荣火, 徐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3): 285-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