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苏博扬, 熊壮, 王松, 冷炎, 王汉, 黄旭鹏, 桑子淇, 刘铁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77-5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铁军教授在精研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脏毒腑秽学说,针对“脏毒”这一危重阶段,针对性提出了“扶正固本消积”学说。刘铁军教授以扶正气、固本源、消积毒为主要思想指导,指出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食、痰、瘀、秽、浊等均可概括为积,在消积过程中注重对机体本源及正气的固护,以达到“扶正以助消积,消积以复正气”的目的。刘铁军教授总结出扶正补虚、运脾托毒、化癥消积3种治法,针对疾病的前中后期予以治疗,包括预防与预后的过程中均有不同偏重,以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临床论著
  • 孙东琪, 吴腾, 王月明, 磨奕玲, 刘琳, 孙素红, 李泽鹏, 阮博文, 余静芳, 周晓玲, 钟镇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82-5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加味理中汤联合背俞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18例NAS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埋线(加味理中汤联合背俞穴位埋线),疗程12周。检测人体学指标体重、腰围、身体质量指数(BMI);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脏硬度值(LSM)、受控衰减参数值(CAP)、和肝/脾CT比值等变化,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体重、腰围、BMI、血清ALT、AST、GGT、TBil及TG、TC、LDL-C、H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LSM、CAP、肝/脾CT比值均有所改善(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理中汤联合背俞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肝功能损伤,调节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脂肪变性,效果优于西药组。
  • 临床研究
  • 蔡晓娟, 汪美华, 毛莉萍, 缪幼菡, 姚超, 朱晓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87-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HBsAg≤1 500 IU/ml的CHB患者,通过随机数表发法分为恩替卡韦组(恩替卡韦治疗)、序贯组(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和Peg-IFN-α组(Peg-IFN-α治疗)各40例,均持续治疗4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HBsAg阴转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序贯组、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各脱落2例、1例和4例,分别有38例、39例和36例患者完成48周疗程,3组间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和48周,序贯组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低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血清HBsAg阴转率均高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48周,序贯组、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的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12周和48周,序贯组ALT、AST水平低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P<0.05);序贯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47.37%)与恩替卡韦组(28.21%)和Peg-IFN-α组(27.77%)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序贯Peg-IFN-α治疗可提高低水平HBs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sAg阴转率,降低血清HBsAg和肝功能指标水平。
  • 房芳, 李俊娜, 王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96-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应激指标、生存质量、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3 d,两组患者AST、ALT、TBil、E、NE、IL-6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3+、CD4+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腹腔积液、出血、肺部感染、胆瘘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对肝功能调节效果更为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度相对较高,临床效果较好。
  • 陈红旭, 庄宏宇, 胡博, 汪俊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00-6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清铁、癌胚抗原19-9(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GGT)比值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和5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MVI将患者分为MVI组(46例)和非MVI组(34例)。术前检测血清铁、CA19-9/GGT比值,术后定期随访,统计术后复发和总生存(OS)情况,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6例)和非复发组(54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和CA19-9/GGT诊断术前MVI的价值。分析血清铁、CA19-9/GGT比值与肝细胞癌MVI、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内转移、TNM分期Ⅲ期、低度分化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CA19-9/GGT比值高于无肝内转移、TNM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患者(P<0.05)。MVI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非MVI组(P<0.05),复发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非复发组(P<0.05)。血清铁和CA19-9/GGT诊断术前MVI的截断值分别为56.98 μmol/L、2.53,曲线下面积为0.767、0.882,联合诊断为0.934,高于单独诊断(P<0.05)。血清铁高水平、CA19-9/GGT高比值肝细胞癌患者OS生存率低于血清铁低水平、CA19-9/GGT低比值患者(P<0.05)。TNM分期Ⅲ期、高血清铁水平、高CA19-9/GGT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水平和CA19-9/GGT比值增高,与术前MVI、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有关。
  • 循证医学
  • 薛婧, 江锋, 苏新, 李怡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05-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30 年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的热点内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深入探究该领域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WOSCC)199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5日Hp感染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应用VOSviewer 1.6.19及CiteSpace 6.2.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国家、机构、作者、本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方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文数据库共纳入文献517篇,WOSCC数据库纳入文献168篇。年总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自2016年始该领域发文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和美国是该领域论文高产出国家;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及埃及国家知识库(EKB)为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关键词分析显示Hp、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胰岛素抵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结论: 近年来Hp感染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的关注度趋冷,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和机构群;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Hp感染-胰岛素抵抗- NAFLD-代谢综合征以及Hp感染-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两大研究方向,更全面、深入地探索Hp在肝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解决现有的临床争议问题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
  • 邱宽, 徐如龙, 张智, 江一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13-6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江一平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江一平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病案,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及IBM SPSS Statistics 26.0的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用用药及方剂规则进行归纳。结果: 中药频次分析的前10位中药为鳖甲、丹参、柴胡、甘草、川芎、当归、三棱、莪术、陈皮、生地。气滞血瘀痰凝型的核心药对为莪术、三棱,莪术、鳖甲;肝郁脾虚型的核心药对为柴胡、甘草,柴胡、党参;肝郁气滞型的核心药对为柴胡、香附,香附、陈皮;湿热中阻型的核心药对为茵陈、大黄,金钱草、大黄;气虚血亏型的核心药对为黄芪、当归,谷芽、麦芽。气滞血瘀痰凝型代表性处方为血府逐瘀汤类方;肝郁脾虚型代表性处方为柴芍六君汤类方和保和丸类方;肝郁气滞型代表性处方为柴胡疏肝散类方;湿热中阻型代表性处方为茵陈蒿汤类方;气虚血亏型代表性处方为当归补血汤类方、归脾汤类方和四君子汤类方。结论: 江一平教授重视化瘀软坚散结、健脾养肝、清利湿热、扶正祛邪的治法治则,善用活血化瘀类、软坚散结类、清热类、补虚类、疏肝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
  • 赵琳晶, 王国泰, 李力, 常占杰, 杨兴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19-6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知网)中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予Excel建立数据库,并对纳入处方的中药、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统计并制作矩阵表,将矩阵表导入Spss Modeler 18、 IBM Spss Statistics 26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 经药物频次分析得到了30味高频中药,包含柴胡、白芍、甘草、白术、郁金等,高频功效涉及理气药、清热药、补益药等,高频归经涉及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等,性味以寒温、辛苦甘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了二项关联规则组合9个,三项关联组合6个。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物组合,决策树模型分析显示白芍为柴胡的最佳识别中药。结论: 当前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仍以辨证论治为诊治根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选方用药,以“从肝治胆,固护脾胃,行中寓补,刚柔并济”为基本原则。
  • 影像学诊断
  • 夏志颖, 颜丽芬, 梁长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24-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增强CT、MRI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SHCC患者,均行MRI、CT检查,评价二者检出率。结果: ①病理检查显示70例SHCC患者共80个病灶,MRI的总检出率为96.25%,显著高于CT的81.25%(P<0.05);②MRI检查中T1W1检出55例(71.43%)、T2W1检出59例(76.62%)、动脉期检出68例(88.31%)、门静脉期检出44例(57.14%)、平衡期检出58例(75.32%),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检出率相对较高;③CT检查中平扫检出38例(58.46%)、动脉期检出57例(87.69%)、门静脉期检出40例(61.54%)、平衡期检出46例(70.77%),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较之CT,MRI在诊断SHCC时检出率高,能够提供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 孙立智, 王立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27-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微血管侵犯(MVI)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行MRI检查,评估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微血管侵犯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 100例肝癌患者,MRI检出MVI 28例,占28.00%,无MVI 72例,占72.00%,MRI准确率为93.33%(28/3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无MVI患者,瘤周增强、瘤内坏死、瘤内脂肪、瘤内动脉、肿瘤边缘、肿瘤包膜、多灶性、低密度环等MRI定性影像特征比较,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100例肝癌患者,MRI检出M0 72例,占72.00%,M1 16例,占16.00%,M2 12例,占12.00%,MRI准确率分别为M0 97.22%(70/72)、100.00%(16/16)、85.71%(12/14),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MVI分级患者,瘤周增强、瘤内坏死、瘤内脂肪、瘤内动脉、肿瘤边缘、肿瘤包膜、多灶性、低密度环等MRI定性影像特征比较,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MRI诊断MVI分级的灵敏度为71.54%,特异度为70.21%,AUC为0.772。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有效检测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微血管侵犯分级情况,具有诊断价值。
  • 老中医心法
  • 黄一曼, 李晓玲, 孙凤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32-6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陈文嘉, 李文昊, 姜德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35-6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琳, 周晓玲, 吴腾, 阮博文, 磨奕玲, 孙东琪, 罗艺, 沈新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38-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宇, 谢媛静, 郝建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41-6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医教创新
  • 胡建华, 张丽丽, 崔丹, 蔡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43-6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丹, 惠登城, 孙明瑜, 武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46-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茹, 张文涛, 郭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51-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洁清, 张荣臻, 陈月桥, 付蕾, 罗琪, 曾碧雨, 莫宏英, 张荣, 姚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55-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玥, 杜宏波, 李小科, 郭紫薇, 靳茜, 张卓然, 王刚, 叶永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59-6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田静, 谭奇纹, 李林蔚, 于子如, 于慧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65-6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肖准, 马素平, 杨芳明, 刘杨春, 费景兰, 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69-6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