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梁羽玲, 解宇晴, 石宛鑫, 刘晓利, 闫慧文, 商子梦, 霍光远, 杨志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33-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甲胎蛋白(AFP)异常的肝硬化患者免疫指标与肝癌发病率的关系,构建一种新的肝癌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AFP异常的肝硬化患者241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5年肝癌发病率进行分析。将241例患者按3∶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对AFP异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AFP异常的肝硬化患者5年肝癌发病率为41.9%,年龄、单核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被筛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预测因子,并基于这6个临床特征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5年肝癌发病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 CI=0.94~0.84),预测价值明显优于1年和3年肝癌发病率预测价值。结论: AFP异常的肝硬化患者5年肝癌发病率较高,其中年龄增长、单核细胞计数增加、碱性磷酸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其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细胞计数增加是其保护因素。纳入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免疫指标的肝癌发生预测模型对肝癌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其长期预测效能优于短期预测效能。临床实践中可动态监测预测模型中这6种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齐鑫磊, 常占杰, 张海博, 李安娜, 王梓昂, 关茜, 闫瑞娟, 焦俊喆, 李京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38-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癌癌前病变是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癌的中心环节,在此阶段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则有可能阻止肝癌癌前病变向肝癌的恶性进展。中医认为机体气血失调、脏腑亏虚所导致的肝玄府微徵结是肝癌癌前病变的典型病理状态。“虚气”以及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留滞,导致肝玄府郁滞是肝玄府微徵结形成的关键因素。该文基于“虚气”和“留滞”二者的关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病机演变进行探讨,以开玄行滞为基本治则,总结其论治思路,并提出其重点在于“培元补虚、开玄行滞”,以期为肝癌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 李安娜, 齐鑫磊, 焦俊喆, 张海博, 王梓昂, 闫瑞娟, 郭英, 李京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42-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癌前病变阶段的防治已成为肝癌早防早筛的热点。研究表明HCC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HCC癌前病变的进展及HCC的发生密切相关。总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CC癌前病变、HCC发生阶段中的相关机制、靶向干预以及中医药防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基础研究及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 大数据知识工程研究
  • 陈倩倩, 刘灿, 李智一, 张魁, 王彤彤, 王景芝, 周琼, 张小红, 王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49-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超重/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睡眠障碍影响因素,为其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8月在湖北省某三甲中医院肥胖专科就诊的348例超重/肥胖型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临床资料和睡眠质量情况。PSQI评分≤7分的患者为非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7分的患者为睡眠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型MAFL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348例超重/肥胖型MAFLD患者PSQI量表评分为(6.99±3.764)分,140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检出率为40.2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运动时间是否<30 min、GAD-7评分、PHQ-9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0~17岁的超重/肥胖型MAFLD患者相比,36~65岁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增加(OR=3.915,95% CI:1.444~10.618);与PHQ-9评分低的患者相比,PHQ-9评分高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增加(OR=1.194,95% CI:1.109~1.286)。结论: 超重/肥胖型MAFLD患者睡眠质量不佳,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针对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和规律进行预防和干预,提高睡眠质量,有效促进减重。
  • 舒梓心, 朱绘, 卢晨霞, 张佳, 黄晶晶, 吕艺, 徐曦, 彭苗, 丁德光郭淑琴, 肖明中, 李晓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54-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中医药综合干预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诊断为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合并疾病、体质量以及干预方式。分析中医药综合干预方案(包括中药汤剂、穴位埋线和中医禁食疗法)干预肥胖症患者体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 468例肥胖症患者合并疾病中以脂肪肝的患者人数占比最高(63.42%)。中医综合干预后1、2、3和6个月,患者体质量分别可降低3.80%、5.86%、8.00%和10.01%。在干预3个月时,70.28%的研究患者体质量降低≥5%,34.64%的患者体质量降低≥10%。在干预6个月时,重度肥胖患者体质量下降最为显著,达到13.99%,且女性患者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优于男性(18.25% vs 12.22%)。结论: 在真实世界临床诊疗中,中医药综合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肥胖症患者体质量,重度肥胖患者女性减重效果优于男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 临床论著
  • 张烨, 彭适, 汤冬玲, 张平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59-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3(LPCAT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传染科就诊的90例HBV相关性HCC患者(HBV-HCC组)、52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HBV-LC组)及体检中心4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人群血清LPCAT3及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LPCAT3和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HBV-LC组、HBV-HCC组血清LPCAT3和AFP水平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HCC组与对照组进行鉴别诊断时,LPCAT3的曲线下面积(AUC)为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而AFP的AUC为0.842,敏感度65.60%,特异度100.00%;两者联合检测时AUC为1.000,特异度和灵敏度都为100.00%。HBV-HCC组与HBV-LC组鉴别诊断时,LPCAT3和AFP单独及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765、0.768和0.802。AFP阴性的HBV-HCC患者与其他组进行鉴别诊断,LPCAT3的AUC为0.831。结论: LPCAT3诊断HBV-HCC时其诊断价值强于AFP,且LPCAT3与AFP联合检测能提高HBV-HCC的诊断效率。
  • 马伟, 刘炯, 雷世舟, 江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63-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微小核糖核酸-223(miR-223)、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预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患者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抗病毒治疗反应性效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HBV激活情况。患者入院时均接受miR-223、PDW、RDW检测并记录基线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iR-223、PDW、RDW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miR-223相对表达量、PDW、RDW与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223相对表达量、PDW、RDW水平预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疗效的价值。结果: 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19例(14.84%)HBV激活患者为激活组,109例(85.16%)HBV未激活患者为未激活组,两组患者肿瘤数目、Child-Pugh分级、基线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miR-223相对表达量与PDW、RDW无明显相关性(P>0.05),PDW与RDW无明显相关性(P>0.05);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223相对表达量、PDW、RDW是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激活的危险因素(OR=1.166、1.831、1.430,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miR-223相对表达量、PDW、RDW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无效的AUC分别为0.878、0.714、0.763、0.955,其中联合检测最高。结论: miR-223相对表达量、PDW及RDW水平与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反应性效能关系密切,三者及联合检测能够有效预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
  • 禤文亮, 关凯林, 朱向琥, 宋林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69-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IHDS)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IHDS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复发IHDS,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血清CEA、CA-199及RBP4水平表达与IHDS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80例IHDS手术患者,术后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15.0%(12/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CA-199以及RBP4为IHDS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以及RBP4与IHDS术后复发均呈正相关;血清RBP4水平预测IHDS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1,CEA水平预测IHDS术后复发的AUC值为0.746,CA-199水平预测IHDS术后复发的AUC值为0.744,联合预测IHDS术后复发的AUC值为0.886。结论: IHDS患者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术后复发与血清CEA、CA-199以及RBP4水平过表达密切相关。临床中可通过检测IHDS术后患者血清CEA、CA-199以及RBP4水平,预测其复发风险,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张丽霞, 华鹏, 常婧, 王芊沣, 崔翔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74-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小儿健脾化脂方治疗儿童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安康市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就诊的儿童MAS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儿健脾化脂方口服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质指数(BMI)、肝功能、血脂、尿酸、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肝脏CT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质量较前减轻,肝功能、血脂明显好转,肝脏CT显著改善(P<0.05)。结论: 小儿健脾化脂方对儿童MASH具有显著的保肝抗炎降酶,改善代谢紊乱,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 临床研究
  • 崔健, 李海萍, 殷佳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7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4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分为药物性肝损伤组和非药物性肝损伤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3.6.3软件构建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 Hosmer-Lemeshoe拟合优度检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并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43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47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10.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伤组和非药物性肝损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数量、治疗情况、肝病史、饮酒史、用药种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症数量、治疗情况、肝病史、饮酒史和用药种数是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7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预测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 CI:0.902~0.978),表明列线图模型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C-index=0.991,χ2=3.347,P=0.911,模型拟合度较好;DCA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较广的阈值概率范围内(0.13~0.67)净收益水平较高,临床实用性较强。结论: 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构建的列线图预测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钱珍, 辛雪萍, 张威, 张帆, 尹丹丹, 王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83-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血清钠年龄模型(iMELD)对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及在人工肝干预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149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照亚太肝脏研究协会建议,分为早(n=59)、中(n=46)、晚(n=44)3期,其中75例行人工肝治疗(人工肝组),74例行内科药物治疗(非人工肝组)。入院时患者均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C-反应蛋白(CRP)、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载量、血清电解质等,计算iMELD分值。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模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OC曲线表示模型的区分度,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截断值,决策曲线采用R4.0.3中Rmda软件包绘制。结果: 人工肝组和非人工肝患者的生存率为分别是76.0%和60.8%(P<0.05);iMELD评分每增加1分,死亡的风险增加1.085倍;中期和晚期患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早期的3.545和4.063倍,人工肝组患者死亡风险是非人工肝组的0.235倍;人工肝组iMELD评分峰值为(46.06±9.15)分,非人工肝组iMELD评分峰值为(40.93±1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和iMELD的ROC曲线截断值为43.538;DCA决策曲线阈值概率(Pt)为23%~58%时,基于iMELD评分决定是否应用人工肝治疗,净获益高于“全治疗”策略,相当于每100例患者中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肝治疗最多达12例。结论: iMELD评分越高,死亡风险越高,当iMELD>43.538分时建议积极人工肝治疗,iMELD评分对临床选择合适病例进行人工肝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王庆梅, 王学东, 孟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89-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多学科的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肝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对患者实施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及肝功能指标,使用埃德蒙衰弱量表进行干预前后衰弱量表评分,采用贝克绝望量表进行干预前后绝望水平评价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食达到目标进食量70%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7 d恢复评分,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 d恢复评分(129.55±14.48)分,高于对照组(101.12±1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自制力、情绪4项指标干预后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对未来的感觉、对未来的期望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均高于对照组。拟胆碱酯酶(PCHE)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肝功能指标均有所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促进老年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吴稀挺, 杨杰, 赵子浩, 王吉林, 李蓉, 赵宾宾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195-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丸减轻左旋谷氨酸钠(MSG)-肝再生大鼠模型眶额叶皮层神经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 使用Wistar新生乳鼠制备MSG大鼠模型,在第6周时各组进行对应处理至实验结束。在第8周进行肝大部切除术,术后第4、8天进行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眶额叶皮层结构变化和尼氏体形态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眶额叶皮层M1/M2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验检测RhoA/ROCK2/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SG-肝再生大鼠模型存在抑郁样行为改变和眶额叶皮层炎症损伤,其炎症来源于肝大部切除术后眶额叶皮层M1型小胶质细胞增多(P<0.05)、M2型小胶质细胞减少(P<0.05)。六味地黄丸组大鼠总活动路程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糖水偏好率升高(P<0.05),眶额叶皮层M1型小胶质细胞减少、M2型小胶质细胞增加(P<0.05), RhoA/ROCK2/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六味地黄丸通过RhoA/ROCK2/NF-κB信号通路调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减轻MSG-肝再生大鼠模型眶额叶皮层组织炎症损伤。
  • 实验研究
  • 张斌, 孙沁梅, 安梓铭, 石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01-2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护肝片通过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激活肝细胞法尼醇 X 受体(FXR),从而减少胆汁酸蓄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CLI)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护肝片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护肝片+PP2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或溶剂灌胃,1次/d,连续7 d;第8天除正常组外其余6组均给予75 mg/kg 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建立大鼠胆汁淤积模型,护肝片+PP2组建模后腹腔注射1.5 mg/kg p-Src抑制剂PP2溶液,1次/d,连续2 d。采用酶标仪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护肝片对CLI大鼠肝组织中Src、p-Src、FXR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PP2对CLI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含量的影响;HE染色检测p-Src/Src蛋白对CLI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FXR与Src蛋白间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P2对p-Src/Src及FX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UDCA组和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地降低ANIT引起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及护肝片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有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p-Src/Src、FX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及护肝片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p-Src/Src、FXR蛋白表达明显上升。②与模型组比较,护肝片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与护肝片高剂量组比较,护肝片+PP2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Src抑制剂PP2可明显抑制护肝片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善。结论: 护肝片可以通过调控Src磷酸化激活大鼠肝细胞FXR受体,使胆汁酸蓄积减少,从而治疗CLI。
  • 循证医学
  • 赵晨露, 马素平, 尚东方, 李艳敏, 刘晓彦, 刘素彤, 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06-2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赵文霞教授治疗绝经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赵文霞教授门诊的绝经后NAFLD患者病案,采用Cytoscype 3.8.0、SPSS Modeler 18、Apriori算法、Ward聚类法、R等数据挖掘技术对赵文霞教授辨治绝经后NAFLD的临证经验进行研究。结果: 胁痛、腹胀、口苦、善太息、便溏、心烦、自汗、盗汗、乏力、心悸、腰膝酸软等是绝经后NAFLD常见症状,肝肾阴虚证是其常见证型,生地黄、山药、茯苓、丹参、钩藤、牡丹皮、泽泻、山茱萸、荷叶是其核心药物,六味地黄汤、逍遥散、六君子汤、柴胡类方是其核心处方。结论: 赵文霞教授治疗绝经后NAFLD重视脏腑辨证,以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为治则,补肾疏肝化痰为基本治法。
  • 施美, 周灏, 李艳, 董莉莉, 侯勇, 张国梁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10-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中药复方治疗CHB肝郁脾虚证的用药特色。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CHB肝郁脾虚证患者病历,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中药处方的组方规律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网络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共选取52例,复方52首,涉及中药75味,共计频次563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依次为柴胡、白芍、甘草、茯苓、白术等,功效以疏肝健脾为主,中药药性分布以寒、温多见;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结论: CHB肝郁脾虚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软坚散结之法。
  • 影像学诊断
  • 韩帅, 曲金荣, 王立峰, 蒋辉, 刘翠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15-2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前MRI定量、定性指标影像特征构建的回归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细胞增殖相关核蛋白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19(CK19)异常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的191例HCC初诊患者术前MRI定量及定性指标,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35)和验证集(n=56)。基于训练集术前MRI影像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HCC患者术前Ki67及CK19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影像特征融合模型及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使用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肿瘤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和肿瘤形态不规则是Ki67指数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0.022),基于此构建融合模型评估训练集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46、62.50%、79.30%、84.53%、53.90%,验证集分别为0.646、56.30%、72.50%、83.64%、39.92%。肿瘤形态及肿瘤长径是CK19异常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P=0.026),基于此构建融合模型列线图评估训练集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34、78.40%、60.60%、39.11%、89.68%,验证集分别为0.733、72.10%、84.50%、58.58%、90.94%。列线图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显示临床适应性较高。结论: HCC MRI影像特征融合模型列线图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前Ki67、CK19异常表达。
  • 徐征, 吴瑛, 邓冬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2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SCL/TALI断裂点(STIL)、簇集素(Clusterin)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评估患者术后疗效的“金标准”,将其分为复发组(57例)和未复发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TIL、Clusterin的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TIL、Clusterin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四格表法分析MRI联合血清STIL、Clusterin对患者术后疗效的评估。结果: 复发组患者血清STIL、Clusterin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STIL、Clusterin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估的AUC分别为0.738、0.74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6.32 ng/ml、85.25 μg/ml;MRI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复发的45例,未复发35例;MRI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敏感性为70.18%,特异性为78.26%,准确率为72.50%;MRI联合血清STIL、Clusterin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准确率为90.00%,敏感性为94.74%,特异性为78.26%,三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估的准确率和敏感性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复发患者血清STIL、Clusterin水平显著上调,MRI联合血清STIL、Clusterin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思路与方法
  • 石宛鑫, 闫慧文, 于莉华, 解宇晴, 商子梦, 蔡雪, 梁羽玲, 杨志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26-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癌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癌并发症的常见类型之一,可导致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由于肝脏、肿瘤与血小板的密切关系及现代抗癌药物具有肝毒性等副作用,中药在治疗该病时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介绍肝癌直接或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理论依据,针对病机确定治疗原则,并基于药理学研究推荐有应用潜力的中药。肝脾肾功能紊乱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衰惫,久滞成瘀,累瘀成癌,而癌毒势强,现代医学采用放化疗及“靶向免疫”等治疗以毒攻毒,最终癌、药等毒耗气伤血愈重,因此认为肝癌的病机为气阴两虚、瘀毒内蕴,主张以益气养阴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解毒祛瘀。
  • 郑鑫卓, 武璇, 牛作虎, 徐春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30-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肝本温,虚则清”理论,从肝脏本身出发,阐述肝之本气当温,“温”体现了肝脏主升主动、兼具柔缓与刚直的生理特性;肝气不足则为“清”,表现为肝脏升散不及、刚柔失调。肝气生于肝阴,受肝阳调控,肝阴、肝阳合而生肝气,三者调和有序是肝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提出肝阴受损、肝阳无制、肝气失常为肝癌发生的基本病机,补肝阴以复肝气之源、平肝阳使肝气化生有力、复肝气以恢复肝脏生理功能为法来论治肝癌,以期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孙岩, 吕冠华, 范颖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34-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类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最早由明代李梃提出,此理论为后世医家治疗肝病提供了思路。从肝与大肠经络循行、功能互用、五行相克等角度探讨了两者的生理联系,并阐明该病病机为肝肠气机失调、肠闭浊气积聚。基于现代医学“肠-肝轴”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AILD发病的联系,并从肠道菌群论治AILD,以期为指导AILD用药拓宽思路。
  • 经验交流
  • 姚超, 朱琦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38-2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中医治疗该病独具特色。单兆伟教授秉承孟河流派的学术思想,学习创新,认为治疗该病不仅需从肝论治,还需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脾论治常有奇效,常以清化运脾、活血运脾、解郁理脾、燥湿健脾、益气健脾诸法结合,疗效显著。并附经典病案1例佐证。
  • 陈威辛, 窦志强, 孙钧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41-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钧主任医师认为肝炎是正邪相争的反应,正邪相争导致阴阳两虚及湿热血瘀,阴阳两虚是导致肝纤维化的本,湿热血瘀是促其进展的标。确立了驱邪扶正、滋阴温阳、清湿热、化瘀血的基本治法,总结了经验方当归柴胡白术汤。
  • 时聪聪, 陈博谦, 高辉, 陈静, 邢宇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45-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高辉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血脂异常的临证经验。高辉教授认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正虚而发,肝失疏泄,膏脂异常为关键病机;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肝肾不足为本,疫毒博结、膏脂异常为标;高教授在诊疗过程中,素好中西相协,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西医相关药理知识,清肝解毒与化浊降脂同步,又兼顾保肝扶正,常用自拟方表抗方加减,多管齐下,中西合璧,疗效确切。
  • 综述
  • 周雅乔, 罗浩, 董旭涛, 陈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50-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和2型糖尿病(T2DM)都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二者发病率均逐年上升,可并存甚至恶性循环,产生不良后果,包括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MAFLD合并T2DM需要多学科方法进行有效评估和管理,现代医学尚未研发出针对MAFLD合并T2DM的靶向药物,而传统中医学在MAFLD合并T2DM的治疗上有独特的经验和优势。因此,总结和分析当前MAFLD合并T2DM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思路与方法。
  • 牛作虎, 孙凤霞, 王玉涛, 徐春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55-2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最终阶段,我国肝癌的患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预后较差。目前针对肝癌的系统治疗主要是免疫和靶向治疗。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一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在慢性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等疾病中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MDSCs通过调节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抑制MDSCs的增殖和活性对于肝癌的治疗尤为关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抑制MDSCs的药物,而中医药防治肝癌以多靶点、多通路等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许多研究均显示MDSCs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重要靶点,调控MDSCs的增殖和活性可改善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肝癌进展。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未见到该领域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故对MDSCs在肝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和单体对MDSCs的干预作用进行总结,为肝癌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陈东方, 郑丽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2): 260-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潜在病理阶段,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有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古老且保守的信号通路,对肝纤维化进程中的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及巨噬细胞具有调节作用。中医药作为我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对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干预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纤维成分的沉积,缓解肝纤维化的进展。本文章介绍了Notch信号通路的结构及其对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中药单体及中医药复方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及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