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临床研究
    张椿枚, 高小莲, 王景芝, 肖明中, 陶军秀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4): 415-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4.005
    目的:以“土壅木郁”理论为基础,从人体成分、肝功能等指标方面探究其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型的评估价值。方法: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门诊初次就诊的MAFLD患者118例。比较肝郁脾虚证、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四种证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基础代谢率(BMR)、内脏脂肪面积(V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受控衰减参数(CAP)水平,使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AFLD患者中医证型的预测因子。结果:肝郁脾虚证组40例(34.0%),痰浊内阻证组24例(20.3%),湿热蕴结证组34例(28.8%),痰瘀互结证组20例(16.9%)。4组患者BMR、TBil、DBi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序多分类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肝郁脾虚证为参照,TBil是痰浊内阻证(OR=1.27,95% CI:1.032~1.565,P=0.024)的预测因子。以痰浊内阻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为参照,各变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BMR、TBil、DBil水平不同,以肝郁脾虚证为参照,痰浊内阻证的TBil水平更高。TBil作为MAFLD中医证型的预测因子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临床研究
    丁烨莹, 代雪枫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4): 420-4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4.006
    目的:观察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b治疗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经NAs治疗4年以上且ALT异常的CHB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按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对照组继续采取NA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联合Peg INF α-2b治疗。观察两组患者ALT等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含量测定、HBV DNA定量测定(取定性判定结果)等情况,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组治疗48周后,无论结局如何均转为单一NAs治疗,并随访1年。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sAg含量测定值和ALT正常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48周后HBsAg转阴率、HBV DNA阴性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随访1年,联合组患者HBsAg含量测定值、ALT正常率、HBsAg转阴率、HBV DNA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5例患者在联合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采取间断给予Peg INF α-2b,11例患者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不影响坚持治疗。结论:虽然发生了一定比例的可控性的药物不良反应,联合Peg IFN α-2b治疗能提高经NAs治疗后ALT异常的CH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临床研究
    李双, 李超, 李英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4): 425-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4.007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输血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Eotaxin、NGAL、SAA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Eotaxin、NGAL、SAA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输血次数、发血至输血时间、既往输血史、过敏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完成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otaxin、NGAL、SAA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发血至输血时间、过敏史、血清Eotaxin、NGAL、SAA水平均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Eotaxin、NGAL、SAA及三者联合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0.736、0.877、0.969,三者联合检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Eotaxin、NGAL、SAA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水平均升高,且三者联合对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价值。
  • 临床研究
    屈景淑, 申晶晶, 蒋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4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6、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收治的120例CHC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IL-26,并用质谱检测法检测25(OH)D水平。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IL-26及 25(OH)D水平及研究组的肝纤维化程度、病毒载量的IL-26和25(OH)D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26及 25(OH)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0~F1分级比较,F1~F3分级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升高,25(OH)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1~F3分级比较,F3~F4分级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升高,25(OH)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病毒载量组比较,低病毒载量组的CHC患者血清中IL-26降低,25(OH)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 IL-26、25(OH)D呈现负相关性(r=-0.766,P<0.05)。结论: 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6升高、25羟维生素D呈负相关,且肝纤维化程度及HCV病毒载量有关。
  • 临床研究
    王新亭, 陈欣菊, 赵强, 龙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5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细胞癌中西医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诊断为肝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癌病例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阳性率,了解肝胆管细胞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肝胆管细胞癌组患者的CA199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68.75% vs 31.25%,P=0.03),肝细胞癌组患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肝胆管细胞癌组患者(56.25%vs10.25%,P<0.01),肝细胞癌组患者与肝胆管细胞癌组患者的CE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18.75% vs 31.25%, P>0.05)。肝肾阴虚是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 肿瘤标志物CA199与肝胆管细胞癌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能是肝胆管细胞癌相对特殊的肿瘤标志物,肝肾阴虚可能是肝胆管细胞癌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
  • 临床研究
    张峰, 黄凌鹰, 顾亚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6
    目的: 观察易医脐针酉时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型肝硬化伴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酉时加用易医脐针治疗,选取坤、乾、坎、艮、离5个方位于每日酉时治疗1次,30 min/次,5 d一个疗程,共治疗15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PSQI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PSQI减分率为96.7%,高于对照组83.3%;治疗组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PSQI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础西医治疗联合酉时易医脐针治疗肝肾阴虚型肝硬化伴失眠疗效显著。
  • 临床研究
    严兰婷, 陈云, 李兵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睡眠-觉醒障碍与营养不良风险的关系。方法: 纳入在本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47例,入院后采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觉醒状态,采用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RFH-NPT)评估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等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睡眠-觉醒障碍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结果: 152例(61.5%)患者存在睡眠-觉醒障碍。多因素线性回归表明,男性[β:95% CI:0.279(-0.423~-0.134),P<0.001)、腹水[β:95% CI:0.210(0.039~0.377),P=0.016]和PSQI评分(β:95% CI: 0.262(0.114~0.404),P=0.001)是RFH-NPT所评估的营养不良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肝硬化患者睡眠-觉醒障碍与高营养不良风险呈负相关。
  • 临床研究
    龚卫锋, 张养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8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免疫分型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相同治疗方案后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病毒应答率差异。方法: 选取西安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采用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对患者的感染亚型进行精确分型。在治疗的关键节点(如4周、12周、24周)留存患者血清,检测患者HCV RNA病毒载量以及生化肝功能指标AST、ALT。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24周,再次抽取患者血清,检测HCV RNA病毒载量,计算病毒应答率。结果: 本研究入组患者主要基因亚型为1b型与3b型。对于1b型患者,该治疗方案对降低HCV RNA病毒载量效果较差,且在降低患者血清中AST、ALT含量效果一般。对3a、3b、6a亚型患者,该治疗方案在降低病毒载量以及血清中AST、ALT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整体病毒应答率上,1b型和其他各型相比表现不敏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鉴于地区间丙型肝炎感染亚型的差异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和身体耐受性差异,建议在初治患者反应不佳时,进行基因型分型,以便及时调整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 临床研究
    陈雅菲, 郭皓, 王志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09
    目的: 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术后发生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48例因肝硬化EVB行TIP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HE情况分为HE组(n=36例)和非HE组(n=112例)。整理并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HVPG)、术后1 d的实验室指标[血肌酐(S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WBC、PLT、血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评估HE病情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实验室指标与HE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MELD评分、手术前后HVPG及术后1 d的SCr、AST、WBC、PLT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组TBil、、血氨水平、PT均高于非HE组,Alb、FIB低于非HE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氨(OR=2.678,95% CI:1.413~5.073),高TBil(OR=0.934,95% CI:1.402~4.617),低Alb(OR=2.425,95% CI:1.243~4.732),PT延长(OR=2.354,95% CI:1.277~4.338),低水平FIB(OR=2.545,95% CI:1.341~4.830)均为肝硬化EVB行TIPS术后发生HE的危险因素(P<0.05);血氨、TBil、PT与HE程度均呈正相关(r=0.521、0.574、0.608,P<0.05),Alb、FIB与HE程度呈负相关(r=-0.415,P<0.05)。结论: 肝硬化EVB行TIPS术后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氨水平、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氨水平、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有助于降低HE发生风险。
  • 临床研究
    可健吉, 李晓成, 刘亚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 35(1): 4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5.001.010
    目的: 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槐耳颗粒用于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27例)采用TACE联合槐耳颗粒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TACE单独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以及治疗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下降方面,试验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病例数方面,试验组有着显著的统计学优势。结论: 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中,使用TACE联合槐耳颗粒治疗,可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并兼具良好的安全性。
  • 临床研究
    皮珊珊, 叶永安, 张珺洁, 吴子彧, 方舒瑶, 杨媛媛, 杜宏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2): 1069-1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2.004
    目的:评价平胃安神饮联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MAFLD患者113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LCD饮食干预方案,治疗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胃安神饮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C肽(C-P)、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人体质量指数(BMI),食欲VAS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CAP值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57.78%(26/45),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1.58%(12/38)(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改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44%,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6.84%(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糖代谢相关指标(FPG、C-肽、FINS、HOMA-IR)、TG、BMI、食欲VAS评分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者GGT、BMI显著降低(P<0.01),而食欲VAS评分有升高的趋势(P<0.05)。两组患者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平胃安神饮联合LCD可安全有效地改善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及中医证候,降低肝酶,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体重。抑制过亢食欲,缓解LCD伴随而来的不适可能是平胃安神饮治疗MAFLD核心价值所在。
  • 临床研究
    彭书玲, 付利然, 代景娜, 杨文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2): 1074-1077,10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2.005
    目的:观察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6例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谷胱甘肽组患者(n=48)给予谷胱甘肽治疗,自拟方组患者(n=48)给予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脂肪肝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脂肪肝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自拟方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脂肪肝评分显著低于谷胱甘肽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GGT、ALT、AST、ALP、MDA、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自拟方组患者显著低于谷胱甘肽组(P<0.05)。两组患者SOD、T-AOC、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自拟方组患者显著高于谷胱甘肽组(P<0.05)。自拟方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44/48)高于谷胱甘肽组患者的75.00%(36/48)(P<0.05)。结论:自拟肝脂灵汤联合谷胱甘肽治疗NAFLD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脂,改善肝功能,提高疗效。
  • 临床研究
    李小珍, 冯丹丹, 张向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2): 1078-10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2.006
    目的:探讨苦黄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HC)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CHB合并IH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苦黄注射液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HO-1、Nrf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1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瘙痒评分、12项健康调查简表(SF-12)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HO-1、Nrf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与对照组患者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黄注射液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CHB合并IHC疗效及安全性更佳,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淤积症状缓解及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和HO-1、Nrf2表达有关。
  • 临床研究
    兰少波, 邵佳微, 吴新娟, 李瀚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1): 976-9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1.003
    目的: 探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综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肝硬度指标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综合疗法(“补肾生髓成肝”辨证加减,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白蛋白、胆碱酯酶)、肝硬度、24 h尿量、体重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胆碱酯酶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白蛋白、胆碱酯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硬度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硬度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综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后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白蛋白、胆碱酯酶、肝硬度及腹水观察指标,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
  • 临床研究
    王立坤, 李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1): 979-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1.004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性肝癌患者各55例,分别记为乙型肝炎组和肝癌组,另选取5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3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技术对3组受试者血液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代谢轮廓的差异,筛选出差异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和肝癌组患者血清乙酰肉毒碱、丙二酸、N,N-二甲基甘氨酸水平升高,蛋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18∶0)、溶血磷脂酰胆碱(16∶0)、谷氨酰胺、3-羟基丁酸水平降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且P<0.05];利用MetaboAnalyst代谢组学分析软件将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和肝癌组重叠的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的代谢通路有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性肝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代谢物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
  • 临床研究
    裴艳涛, 黄涛, 张倩, 宁更献, 袁文芳, 岳鑫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1): 984-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1.005
    目的: 观察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复方(水煎剂)保留灌肠,隔日1次,连续14 d;对照组不给予中药治疗。在第15 d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E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NH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内毒素血症治疗结果、症状积分变化及并发症等。结果: 完成随访91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Bil、NH3、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LT、AST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及治疗有效的病例数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发热、腹胀、胁痛3个方面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肯定,且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良好。
  • 临床研究
    刘婷婷, 权春分, 费景兰, 赵婷婷, 薛建霞, 孙亭亭, 梁盼盼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89-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6
    目的:基于“脾统血”理论讨论易医脐针对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6例血瘀水停型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易医脐针,1次/d,每疗程10 d,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四项(PT、APTT、FIB、TT)、中医证候评分、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Alb、PT、APTT、FIB、中医证候评分、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ST、TT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易医脐针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脏功能,减少腹水量,缩小腹围,减轻腹胀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刘元宣, 茹清静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93-8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7
    目的:收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AFLD常见中医证型,初步探讨MAFL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生辰运气的关系。方法:共收集MAFLD患者200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出生时间、身高、体重、合并疾病等,以及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MAFLD常见中医证型,探索证型与生辰运气的关系。结果:①MAFLD有5种常见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及痰瘀互结证。②MAFLD患者出生岁运与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岁运为火运、土运时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岁运为火运时湿热蕴结证最常见,岁运为土运时脾虚痰湿证最常见;MAFLD患者出生司天在泉之气与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时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司天在泉为少阴君火/阳明燥金时湿热蕴结证最常见,司天在泉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时脾虚痰湿证最常见,司天在泉为阳明燥金/少阴君火时肝郁脾虚证最常见;MAFLD患者出生主气、客气、主运、客运与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FLD中医证型主要有脾虚痰湿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及痰瘀互结证,MAFLD患者出生时岁运为火运、或少阴君火司天可能与湿热蕴结证的形成有关,岁运为土运、或太阴湿土司天可能与脾虚痰湿证的形成有关,阳明燥金司天可能与肝郁脾虚证的形成有关。
  • 临床研究
    欧双余, 唐宝佳, 李微微, 钟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10): 899-9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10.008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肝纤维化分级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的预测效能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150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肝脏病理中脂肪变性是否≥5%,分为脂肪变性组(脂肪变性≥5%,n=54)和非脂肪变性组(脂肪变性<5%,n=96),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肝脂肪变性与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性的独立因素。结果:两组患者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是导致患者肝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AST、ALT属于保护因子。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肝脂肪变性与AST、ALT呈负相关,与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AST、ALT、HBeAg、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分级预测肝脂肪变性的AUC分别为0.928、0.802、0.925、0.903、0.917、0.8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HBsAg、HBV DNA水平及肝纤维化分级与肝脂肪变性存在一定关联,且通过重点监测血清病毒学指标以及肝纤维化分级,能够更好预测患者肝脂肪变性情况。
  • 临床研究
    汪海, 胡胜军, 杜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9): 786-7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9.004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较大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纳入金华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肝胆胰外科就诊的单纯性较大肝囊肿患者24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穿刺聚桂醇硬化术治疗,对照组(120例)采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花费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简明健康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单纯性较大肝囊肿患者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李慧丽, 李勇, 牟倩, 付亚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9): 790-7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9.005
    目的: 观察地甲利水汤联合穴位贴敷、温灸治疗对阴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阴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地甲利水汤口服(1剂/d)+穴位贴敷+温灸(1次/d)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状积分、肝肾功能、肝脏纤维化、肾血流动力、炎症因子(IL-6、TNF-ɑ、NO、CRP)及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肝肾功能改善、肾脏血流动力指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因子IL-6、TNF-ɑ、NO、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甲利水汤联合穴位贴敷、温灸治疗阴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研究
    路景绍, 耿宪杰, 孙忠源, 陈姝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9): 795-7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9.006
    目的: 探讨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比值在诊断胆道闭锁(BA)患儿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且住院手术的BA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分为<F2期组和≥F2期组,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结果: ≥F2期组患儿TBil、APRI、GGT/Alb比值、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ol)、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显著高于<F2期组患儿(P<0.05)。BA患儿TBil、APRI、GGT/Alb比值与AST、PCⅢ、Ⅳ-Col、HA、LN均呈正相关(P<0.05)。TBil、APRI、GGT/Alb比值是BA患儿发生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9、2.873、2.895,P<0.05)。TBil、APRI、GGT/Alb比值单独及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841、0.851、0.956。结论: TBil、APRI、GGT/Alb比值联合在诊断BA患儿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临床研究
    符艳, 窦婧, 刘云霄, 孙微, 郭燕, 徐强, 王晓波, 王晓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9): 798-8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9.007
    目的: 探讨血瘀证积分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相关性,评估通过血瘀证积分排除高风险静脉曲张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110例,根据胃镜结果分为高风险静脉曲张组和非高风险静脉曲张组,对他们进行血瘀证积分评分,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价血瘀证积分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瘀证积分、肝脏硬度值测定(LSM)、LSPS评分、FIB-4指数、APRI指数排除高风险静脉曲张的效能。结果: 血瘀证积分与HBV相关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程度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3;血瘀证积分排除高风险静脉曲张的AUC为0.955,截断值为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和87.8%,阳性预测值:82.7%,阴性预测值:95.6%; LSM、LSPS评分、FIB-4指数、APRI指数排除HRV的AUC在0.735~0.864之间,灵敏度在73.9%~95.7%之间,特异度在62.2%~86.5%之间,阳性预测值在56.9%~77.3%之间,阴性预测值在83.6%~96.4%之间。结论: 血瘀证积分与HBV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正相关,血瘀证积分在排除高风险静脉曲张方面具有一定效能,并且优于其他无创指标。
  • 临床研究
    陈果, 卢会琴, 王叶鹏, 周振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8): 683-6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8.003
    目的:探讨参芪消积方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郁脾虚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74例肝郁脾虚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行“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消积方。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疗效指标、临床疗效、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卡式评分(KPS)、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生存期。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生存期、K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中医疗效指标、AFP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效果更显著(P<0.05),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消积方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阿帕替尼治疗肝郁脾虚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有明确的临床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临床研究
    张帆, 乔飞, 郭海燕, 陆玮婷, 徐祥涛, 袁征, 史会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8): 687-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8.00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医证型及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EB VCA-IgA)阳性表达情况,了解不同证型与EB病毒(EBV)感染对PBC患者病情影响及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住院的87例PBC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同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EB VCA-IgA等检测。根据血清EB VCA-IgA是否阳性表达,将患者分为EB VCA IgA(+)组和EB VCA Ig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差异。同时分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EB VCA-IgA 阳性表达、肝脏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证组中肝脏病理为进展期的EB VCA IgA(+)患者比例较肝郁脾虚证组显著升高(P<0.05)。与EB VCA IgA(-)组患者比较,EB VCA-IgA(+)组患者血清IgG、Ig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为进展期、炎症活动等级较高(G3)EBV VCA-IgA(+)患者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肝脏病理分期为进展期、高IgG、高IgA水平是影响PBC患者EB VCA-IgA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气阴两虚证PBC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更易合并EBV感染;气阴两虚证、肝脏病理进展期、高IgG、高IgA水平是PBC患者EB VCA-IgA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周瑜, 钱丽雅, 徐洁, 马晓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8): 691-6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8.005
    目的: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肌少症性肥胖(SO)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410例MAFLD患者,根据SO检出情况将MAFLD患者分为SO组(32例)和非SO组(37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FLD患者发生SO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性能。结果:SO组年龄大于非SO组(P<0.05),男性、糖尿病、Child-Pugh分级C级、每周运动频率3次以下比例高于非SO组(P<0.05),BMI、HbA1C、HOMA-IR、hs-CRP高于非SO组(P<0.05),白蛋白低于非SO组(P<0.05)。年龄偏大、高hs-CRP、高HOMA-IR、Child-Pugh分级C级是MAFLD患者发生SO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MAFLD患者发生SO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0.783~0.872),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老龄、炎症、胰岛素抵抗、肝功能是MAFLD患者发生SO的相关因素,基于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 MAFLD患者发生SO的效能。
  • 临床研究
    刘正金, 郭锦教, 符仲标, 王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8): 695-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8.006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曲张(GV)患者行BRTO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水平在早期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BRTO术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GV患者9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测量BRTO治疗前后HVPG水平。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VB分为EVB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TRO术后EVB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BRTO术后HVPG水平在早期预测EVB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1年随访,94例患者共发生21例EVB,发生率为22.34%。临床资料显示EVB组患者Alb水平低于对照组,BRTO术后HVPG水平、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水平(OR=0.807)是肝硬化患者BRTO术后近期发生EVB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BRTO术后HVPG水平(OR=1.378)是肝硬化患者BRTO术后近期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RTO术后HVPG水平在早期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敏感性为76.19%,特异性为82.19%,截点值为15.54 mmHg。结论:BRTO治疗GV后通过测定术后HVPG水平能够早期预警肝硬化患者EVB发生风险。
  • 临床研究
    李健, 刘云燕, 孙扬, 李俊卿, 董金红, 王翀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8): 700-7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8.007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血清学特征及病理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观察70例经肝穿刺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慢性肝炎型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用药史、合并基础病、血清学指标、影像特征及病理损伤程度等资料。结果:慢性肝炎型DILI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以45~60岁多见,平均(52.6±11.4)岁。最常见用药是中药或中成药(27.1%),其次是抗生素类(21.4%),联合用药占比32.9%;前三位并发症分别是高血压(22.9%)、糖尿病(17.1%)、甲状腺功能亢进(8.6%);17.1%患者存在过敏史;反复发作的有患者41例(58.6%),平均反复发作次数2.1次。血清学指标以ALT、AST、TBil、LY%轻度升高为主,有45例(64.3%)患者伴自身抗体阳性, 以抗核抗体最常见(41.4%),炎症活动以中或重度为主,纤维化程度以轻或中度为主。结论:慢性肝炎型DILI患者多见于中年女性,易反复发作,中药或中成药是最常见用药类型,常伴有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炎症与纤维化程度常不同步。
  • 临床研究
    蔡晓娟, 汪美华, 毛莉萍, 缪幼菡, 姚超, 朱晓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87-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3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HBsAg≤1 500 IU/ml的CHB患者,通过随机数表发法分为恩替卡韦组(恩替卡韦治疗)、序贯组(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和Peg-IFN-α组(Peg-IFN-α治疗)各40例,均持续治疗4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HBsAg阴转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序贯组、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各脱落2例、1例和4例,分别有38例、39例和36例患者完成48周疗程,3组间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和48周,序贯组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低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血清HBsAg阴转率均高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48周,序贯组、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的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12周和48周,序贯组ALT、AST水平低于恩替卡韦组和Peg-IFN-α组(P<0.05);序贯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47.37%)与恩替卡韦组(28.21%)和Peg-IFN-α组(27.77%)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序贯Peg-IFN-α治疗可提高低水平HBs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sAg阴转率,降低血清HBsAg和肝功能指标水平。
  • 临床研究
    房芳, 李俊娜, 王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596-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5
    目的: 比较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应激指标、生存质量、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3 d,两组患者AST、ALT、TBil、E、NE、IL-6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3+、CD4+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腹腔积液、出血、肺部感染、胆瘘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与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载药微球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对肝功能调节效果更为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度相对较高,临床效果较好。
  • 临床研究
    陈红旭, 庄宏宇, 胡博, 汪俊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7): 600-6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7.006
    目的: 分析血清铁、癌胚抗原19-9(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GGT)比值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和5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MVI将患者分为MVI组(46例)和非MVI组(34例)。术前检测血清铁、CA19-9/GGT比值,术后定期随访,统计术后复发和总生存(OS)情况,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6例)和非复发组(54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和CA19-9/GGT诊断术前MVI的价值。分析血清铁、CA19-9/GGT比值与肝细胞癌MVI、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内转移、TNM分期Ⅲ期、低度分化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CA19-9/GGT比值高于无肝内转移、TNM分期Ⅰ~Ⅱ期、高中分化患者(P<0.05)。MVI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非MVI组(P<0.05),复发组血清铁、CA19-9/GGT比值均高于非复发组(P<0.05)。血清铁和CA19-9/GGT诊断术前MVI的截断值分别为56.98 μmol/L、2.53,曲线下面积为0.767、0.882,联合诊断为0.934,高于单独诊断(P<0.05)。血清铁高水平、CA19-9/GGT高比值肝细胞癌患者OS生存率低于血清铁低水平、CA19-9/GGT低比值患者(P<0.05)。TNM分期Ⅲ期、高血清铁水平、高CA19-9/GGT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铁水平和CA19-9/GGT比值增高,与术前MVI、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有关。
  • 临床研究
    赵云, 张媛媛, 堵妍, 吴婷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09-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7
    目的: 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并评估不同血清学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于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ALT<2ULN,且进行肝穿刺检查的CHB患者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结果将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35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比值(INP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GPR)、S指数对肝脏病理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采用Spersman检验分析不同的无创诊断模型与肝组织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ALT<2ULN且行肝穿刺的CHB患者中纤维化程度分期为S0期16例(25.8%),S1期19例(30.6%),S2期19例(30.6%),S3期8例(12.9%)。分析62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层与肝脏纤维化的关系,仅HBsAg水平(以3.0×103IU/ml为界限分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4);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r=0.432, P<0.001)、INPR(r=0.426,P=0.001)、APRI(r=0.388, P=0.02)、S指数(r=0.373 ,P=0.003)、GPR(r=0.307,P=0.015)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正相关。INPR诊断肝脏纤维化(S2以上)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39,灵敏度也最高,为66.7%,而FIB-4特异度最高,为94.3%。结论: ALT<2 ULN的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比例较高,其中HBsAg< 3.0×103IU/ml,PT延长,PLT降低是其危险因素。5种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实践中可动态监测这几种模型的变化,为临床初步筛查提供依据。
  • 临床研究
    孟爽, 冯惠君, 张海丛, 郭立杰, 何晓燕, 白欢欢, 张向娥, 叶立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13-5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8
    目的: 观察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D-VBDS)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D-VBDS的患者45例,根据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分为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史、生化指标、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情况等数据,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患者在平均发病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或中成药用药在两组均占比最高(39.3% vs 40.0%)。除皮肤巩膜黄染外,两组患者其他症状及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组TBil、DBil、ALP、GGT、TBA及CHOL明显高于胆红素正常组 (P<0.05);高胆红素组患者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胆栓、泡沫样细胞评分均高于胆红素正常组,其他病理形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胆管增生、汇管区炎症、纤维化、慢性胆盐淤积是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形态改变,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不是影响D-VBDS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 临床研究
    赵婷婷, 赵文霞, 张丽慧, 张峰, 刘素彤, 顾亚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17-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9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肥胖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涤浊化瘀方和健康宣教,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1次,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体质量、血脂水平、肝功能、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体质量、CA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CAP值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在改善胁痛、痰多口黏、大便黏腻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肥胖型NAFLD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BMI、腰围、体重、血脂、肝功能、CAP值等指标。
  • 临床研究
    郑丹梅, 韦国华, 王燕, 肖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21-5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0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ALBI指数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ALBI指数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64(95% CI=0.693~0.835)。病程较长、腹水、Ca<2.2 mmol/L、PT≥16 s、PLT<100×109/L和ALBI指数≥-1.87是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的AUC为0.851(95% CI=0.823~0.879),在5%~96%预测范围内模型净获益。结论: 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基于ALBI指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该类患者的风险。
  • 临床研究
    段超, 刘黎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5): 394-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5.00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鳖甲煎丸治疗HBV DNA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89例HBV DNA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再依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单抗组(恩替卡韦)与双抗组(恩替卡韦联合鳖甲煎丸)两个亚组,比较在不同肝纤维等级下单抗组与双抗组治疗24周后病毒血清学、生化指标及LSM值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病毒血清学指标及LS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抗组与单抗组治疗24周后相比,处于轻度肝纤维等级下,γ-G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中度肝纤维化等级下,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重度肝纤维化等级下,ALT、AST、γ-GT、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轻度到中度肝纤维等级下,双抗组患者疗效优于单抗组,处于重度肝纤维等级下,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 临床研究
    徐如龙, 江一平, 邱宽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5): 397-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5.004
    目的:探讨并验证在学术传承观点指导下的气血通化方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就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气血通化方治疗,治疗2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TBil、LSM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肝脏硬度值(LSM)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35%(3/69),对照组7.25%(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血通化”学术观点指导下,恩替卡韦联合气血通化方治疗更有助于肝纤维化、总胆红素及症状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 临床研究
    刘芳, 郑森元, 冯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5): 401-4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5.005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益生菌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50.0%)和研究组48例(50.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普萘洛尔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卡维地洛+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肠黏膜屏障功能、炎症因子以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随访2年无消化道出血事件生存率和无自发性腹膜炎事件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以及D-乳酸菌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以及白介素-6(IL-6)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平均流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2年无消化道出血事件生存率和无自发性腹膜炎事件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和消化道出血发生风险。
  • 临床研究
    邓洲, 刘莉, 何雨倩, 陈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5): 405-4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5.006
    目的:分析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s)联合检测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PCR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共131例患者的7种miRNAs的表达水平,比较7种miRNAs在3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析7种miRNAs在不同病理类型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7种miRNAs在甲胎蛋白(AFP)阴性以及AFP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均阴性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析AFP、7种miRNA以及AFP+7种miRNAs用于HC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三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7种miRNAs阳性率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组(χ2=13.388,P<0.01)和肝硬化组(χ2=30.827,P<0.01);在不同细胞类型的肝癌中,HCC组患者7种miRNAs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胆管细胞癌(ICC)组(χ2=6.805,P<0.01);AFP、PIVKA-Ⅱ以及7种miRNAs在HCC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60.71%、64.28%和75.00%;AFP阴性以及AFP和PIVKA-Ⅱ均阴性的HCC患者中,7种miRNAs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8%和80.0%;AFP、7种miRNAs以及AFP+7种miRNAs联合检测对于HCC患者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0.71%、75.00%和89.29%,特异度分别为81.33%、85.33%和78.67%;AFP、7种miRNAs以及AFP+7种miRNAs联合用于HCC诊断的AUC(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0.839和0.864。结论:7种miRNAs在HC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AFP+7种miRNAs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HCC诊断的阳性率。
  • 临床研究
    刘立, 李俊义, 常丽仙, 牟春燕, 张映媛, 董志坚, 刘春云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4): 310-3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4.00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为HBeAg阳性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HBeAg阳性ALT正常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水平低于2×107IU/ml且高于20 IU/ml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类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感染HBV时间、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HBV DNA载量、基因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相关参数评价其效能。结果: 178例患者中,Scheuer法分期:S0期6例(3.4%),S1期67例(37.6%),S2期83例(46.6%),S3期14例(7.9%),S4期8例(4.5%),纤维化程度≥S2期105例(59.0%)。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组织显著纤维化与感染时间(OR=1.101,95% CI=1.000~1.212;P=0.049)、HBV DNAlg(OR=1.280,95% CI=1.023~1.600;P=0.031)、门静脉内径(OR=1.611,95% CI=1.100~2.360;P=0.014)和脾脏厚度(OR=1.276,95% CI=1.107~1.469;P=0.001)独立相关,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62、0.70、0.67,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APRI)和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的AUC分别为0.68、0.57。结论: HBeAg阳性ALT正常不确定期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纤维化程度≥S2,具有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感染时间、HBV DNA、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可能对预测其肝组织显著纤维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