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专题约稿
  • 张涛, 陈斌, 彭建平, 孙克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481-4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克伟教授在长期临床诊治中总结发现,多种肝病殊途同归,提出“补脾土,疏肝解郁”“逐湿邪,热无所依”“补先天,解毒袪邪”“调气血,瘀滞得化”“温脾阳,截断逆挽”的学术经验,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该文将从以上五法探析孙克伟教授辨证论治肝病经验,旨在为肝病中医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 临床论著
  • 周超, 唐巧, 何召云, 张宁, 张瑾, 张晶晶, 付双楠, 刘鹏程, 张田义, 宫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484-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氨基酸代谢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分析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20例)与气虚瘀黄证组(20例)患者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寻找两种证型的氨基酸代谢差异特征,分析不同证型中氨基酸代谢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湿热瘀黄证患者体内异亮氨酸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36±4.47)μg/ml vs (7.76±4.08)μg/ml,P=0.016],但色氨酸则表达相反[(10.26±4.95)μg/ml vs (14.51±7.32)μg/ml,P=0.014];湿热瘀黄证患者白细胞介素(IL)-6显著高于气虚瘀黄证[10.15(3.88,24.42)pg/ml vs 7.73(3.93,18.83)pg/ml,P=0.017],而IL-2、IL-10显著低于气虚瘀黄证[4.40(2.88,8.55)pg/ml vs 6.60(2.80,15.50)pg/ml,P=0.033;7.19(4.52,15.04)pg/ml vs 8.21(2.19,14.64)pg/ml,P=0.015];多种氨基酸代谢与两种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尤其是色氨酸代谢与支链氨基酸代谢;湿热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主要与促炎细胞因子IL-2、IL-6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色氨酸、苯丙氨酸;气虚瘀黄证中氨基酸代谢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IL-6、IL-10相关,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不仅在两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性关联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 HBV-ACLF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患者在氨基酸代谢及炎症反应中均具有异质性,且两者之间相互关联。色氨酸以及支链氨基酸代谢可能对HBV-ACLF的免疫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湿热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 张俊, 孙克伟, 张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490-4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方法: 将34例确诊轻微肝性脑病且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兼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利福昔明口服,共治疗两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CT-A评分、DST评分、IL-6、IL-1β、TNF-α、血氨、中医证候积分;收集治疗前后的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CT-A评分、DST评分、IL-6、IL-1β、TNF-α、血氨、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血氨降低、NCT-A评分、DST评分,IL-6和IL-1β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hannon指数升高(P=0.036)。结论: 大黄乌梅汤保留灌肠能调节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减少促炎因子分泌、降低血氨、改善神经认知功能。
  • 吴晓倩, 唐露露, 王金萍, 李冰, 王艺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495-4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Wilson病(WD)患者肝脏硬度值(LSM)及纤维化指标差异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住院确诊的110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医证型采用指标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ADL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临床资料、LSM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从而探讨LSM与肝纤维化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WD患者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证(59例,53.64%)居多,痰瘀互结证(43例,39.09%)次之,肝肾阴虚证(5例,4.54%)、脾肾阳虚证(3例,2.73%)较少;痰瘀互结证偏向0~Ⅰ级,湿热内蕴证偏向Ⅱ级,肝肾阴虚证偏向Ⅲ~Ⅳ级,脾肾阳虚证在二维投影图中间,并未偏向WD病变程度某一分级;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肝脏LSM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 Ⅳ-C)水平高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组(P<0.05),4组患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层黏连蛋白(L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中LSM与HA、Ⅳ-C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LSM联合血清学指标能更好地评估不同证型W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 张丹璇, 刘静, 刘金霄, 周晓玲, 陶萍萍, 唐春凤, 张成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00-5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体检的4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生理、生化、医用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根据采集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Spearman相关系数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及决策树分析上焦(心脏)温度与MAFLD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和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上焦(心脏)、腋-眼、中焦-下焦、腋-胁这6个变量是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和决策树发现,当上焦(心脏)温度在30.34℃及以下时,患MAFLD的风险为100%。当上焦(心脏)的温度为30.34~31.38℃且年龄>41岁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1.38~32.51℃且双腋窝-双胁肋的温度差值为0.63~1.33℃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2.51~33.6℃、年龄>37岁的男性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且该模型总预测准确率97.4%。结论: 上焦(心脏)凉偏离与MAFLD发生风险正相关,上焦(心脏)表面温度越低,患MAFLD的风险越高。在临床上,可对持续上焦(心脏)凉偏离的人群进行健康管理,以延缓MAFLD的发生与进展。
  • 田丰仓, 魏玲燕, 陈小苗, 王维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05-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橙皮苷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定期体检的老年NAFLD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研究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给予橙皮苷胶囊,对照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淀粉)胶囊。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采用FibroScan检测患者受控衰减参数(CAP)及肝脏弹性测定值(LSM),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结果: 两组患者各指标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比较,研究组患者12周后CA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CHOL)水平及hs-CRP、TNF-α、NF-κB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12周后CAP、ALT、FIns、HOMA-IR水平降低,NF-κB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12周后CAP、GGT、甘油三酯(TG)、CHOL水平及hs-CRP、TNF-α、NF-κB水平降低(P<0.05)。结论: 橙皮苷胶囊减轻了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降低了肝脏部分酶水平、脂质分布及炎症水平,可作为NAFLD患者潜在的补充治疗药物。
  • 临床研究
  • 赵云, 张媛媛, 堵妍, 吴婷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09-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并评估不同血清学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5月于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ALT<2ULN,且进行肝穿刺检查的CHB患者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结果将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35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比值(INP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小板比值(GPR)、S指数对肝脏病理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采用Spersman检验分析不同的无创诊断模型与肝组织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ALT<2ULN且行肝穿刺的CHB患者中纤维化程度分期为S0期16例(25.8%),S1期19例(30.6%),S2期19例(30.6%),S3期8例(12.9%)。分析62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层与肝脏纤维化的关系,仅HBsAg水平(以3.0×103IU/ml为界限分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44);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r=0.432, P<0.001)、INPR(r=0.426,P=0.001)、APRI(r=0.388, P=0.02)、S指数(r=0.373 ,P=0.003)、GPR(r=0.307,P=0.015)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正相关。INPR诊断肝脏纤维化(S2以上)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39,灵敏度也最高,为66.7%,而FIB-4特异度最高,为94.3%。结论: ALT<2 ULN的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比例较高,其中HBsAg< 3.0×103IU/ml,PT延长,PLT降低是其危险因素。5种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实践中可动态监测这几种模型的变化,为临床初步筛查提供依据。
  • 孟爽, 冯惠君, 张海丛, 郭立杰, 何晓燕, 白欢欢, 张向娥, 叶立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13-5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D-VBDS)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D-VBDS的患者45例,根据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分为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史、生化指标、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情况等数据,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胆红素升高与否与病理形态特点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胆红素正常组和高胆红素组患者在平均发病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或中成药用药在两组均占比最高(39.3% vs 40.0%)。除皮肤巩膜黄染外,两组患者其他症状及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组TBil、DBil、ALP、GGT、TBA及CHOL明显高于胆红素正常组 (P<0.05);高胆红素组患者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胆栓、泡沫样细胞评分均高于胆红素正常组,其他病理形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胆管增生、汇管区炎症、纤维化、慢性胆盐淤积是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形态改变,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中是否出现胆红素升高不是影响D-VBDS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 赵婷婷, 赵文霞, 张丽慧, 张峰, 刘素彤, 顾亚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17-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肥胖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涤浊化瘀方和健康宣教,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1次,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体质量、血脂水平、肝功能、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体质量、CA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腰围、CAP值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在改善胁痛、痰多口黏、大便黏腻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肥胖型NAFLD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涤浊化瘀方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BMI、腰围、体重、血脂、肝功能、CAP值等指标。
  • 郑丹梅, 韦国华, 王燕, 肖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21-5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ALBI指数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ALBI指数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64(95% CI=0.693~0.835)。病程较长、腹水、Ca<2.2 mmol/L、PT≥16 s、PLT<100×109/L和ALBI指数≥-1.87是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5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的AUC为0.851(95% CI=0.823~0.879),在5%~96%预测范围内模型净获益。结论: ALBI指数对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基于ALBI指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该类患者的风险。
  • 实验研究
  • 宋幸铃, 周亚娜, 许海, 罗保平, 周用, 左盼, 田晓霞, 魏如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26-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补肾化痰方(BHF)对小鼠脏器指数及BHF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HF高剂量组、BHF中剂量组、BHF低剂量组,灌胃7 d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处死后取材测定各组小鼠脏器指数。体外培养HepG2肝癌细胞,设置空白组、对照组、BHF高剂量组、BHF中剂量组、BHF低剂量组,每组设3个浓度(20%、10%、5%),3个复孔。各组加入相应的含药血清,培养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24 h后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迁移的水平。结果: 在20%血清浓度下,与对照组比较,24 h时BHF高、低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72 h时BHF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增加(P<0.05),且高、低剂量组均高于中剂量组(P<0.05)。在10%血清浓度下,与对照组比较,24 h时BHF低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72 h时BHF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增加(P<0.05),且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在5%血清浓度下,与对照组比较,48 h时BHF高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72 h时BHF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显著增加(P<0.05),且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72 h时BHF高剂量组划痕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BHF含药血清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高剂量组表现最优。
  • 循证医学
  • 尹萍, 白媛媛, 莫荣莲, 李蓉蓉, 李彦容, 侯恩存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30-5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目前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处方相关的药物靶点及疾病通路,探索核心处方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纳入CNKI、维普、万方中关于肝癌的中医临床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进行中药频数和性味归经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分析组方用药规律;运用TCMSP平台检索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在人类基因GeneCards数据库得到肝癌靶基因,将核心药对及肝癌靶基因同时导入Venny 2.1.0平台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3.9.0构建药物-疾病-靶基因网络图,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45篇文献,83首处方,高频药物前5位分别为: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肺和胃经为主。共获得20组关联药物,核心药物聚类处方4首。获得核心药物有效成分112种、药物靶点209个、疾病靶点16 458个,疾病-药物交集靶点204个。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1 840个、细胞组分113个、分子功能21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209条信号通路。结论: 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的中药主要通过调控Akt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B重组蛋白等关键靶点发挥作用。
  • 袁帅朋, 马素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36-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收集并提取其中近10年的中药复方组成数据,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TCMICS V3.0)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总结出核心组合。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457篇,最终纳入文献96篇,整理出中药复方103个,包含中药160味,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居多;药物主归脾经、肝经;药物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16组,关联规则21条;聚类分析得出4类聚类组合。结论: 肝硬化腹水多属本虚标实证,肝脾肾三脏俱虚,气滞、血瘀、水停错杂为患。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兼以行气、活血、利水,标本兼治,功补并施。
  • 影像学诊断
  • 刘华, 旷香琴, 陈钇地, 胡春阳, 黎学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41-5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对比剂分段注射对门静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行上腹部增强+门静脉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流速4 ml/s;B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流速4 ml/s;C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先以4 ml/s推注60%,再以2.5 ml/s推注40%。3组对比剂总量为1.2 ml/kg,生理盐水总量30 ml,流速4.0 ml/s。结果: C组辐射剂量为(2.47±1.10)mSv,明显低于A组(3.28±1.46)mSv和B组(3.59±1.57)mSv,可见C组达到了辐射剂量最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的CT值门静脉主干为(161.07±5.73)Hu,左支为(154.97±31.91)Hu,右支为(153.37±32.80)Hu,主观评分(3.43±0.82)分;B组图像的CT值门静脉主干为(165.17±43.88)Hu,左支为(158.80±46.18)Hu,右支为(151.13±39.78)Hu,主观评分(3.63±1.10)分;C组图像的CT值门静脉主干为(265.94±198.88)Hu,左支为(258.59±50.95)Hu,右支为(254.81±57.51)Hu,主观评分(4.75±0.51)分,可见C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低管电压联合分段注射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提高了门静脉CTA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思路与方法
  • 苏新, 江锋, 薛婧, 高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46-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林小林, 桑怡, 刘丹, 张洁, 刘庆生, 陈宝贵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50-5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雨薇, 张建军, 刘黎明, 黄橘村, 赵康, 戴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53-5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婷婷, 胡世伟, 韦湘红, 郑小梅, 胡振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55-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凯, 马文婷, 周璇, 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58-5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毛亦周, 蒋贤静, 曹诗雯, 潘小平, 孙慧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60-5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刘肄辉, 郭艳, 徐虹, 冯慧, 陈冻伢, 潘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62-5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镛, 颜耿杰, 张衎, 舒发明, 刘美燕, 王明刚, 龙富立, 毛德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65-5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徐剑媛, 邱源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69-5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强, 王新亭, 陈欣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 34(6): 573-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264.2024.0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